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大学生村干部辛酸与快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7:02 内蒙古晨报
大学生村干部辛酸与快乐(图)

村官朱志平 内蒙古晨报记者 杨美玲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杨美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农民,却365天都工作在乡间地头;他们住在城里,却每天往返几十里丈量着村里的每寸土地;他们懂技术,却没有为自己谋福利,而是指导农民致富;农忙时经常住在村里一两个星期回不了家每天中午都靠方便面充饥……他们曾经是大中专毕业生,他们也曾经是轻松的科技干部;他们就是乌海市海南区东风乡各个村子的村支书。

  ★难忘:三年苦与累

  由于长年在农村工作,长年风吹日晒,他们看起来都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现年30岁的张艳平是一个典型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很多的人。张艳平,男,1997年毕业于内蒙古扎兰屯农牧学校农学专业,2002年4月下到东风乡雀儿沟村任村支书。

  上任那天,张艳平把铺盖卷儿搬到了村委会办公室,看似很小的举动,但表明了他要长期驻村,与村民同甘共苦的决心和态度。他整天逐家逐户串门,与村民促膝长谈,每有感触和心得都随手记录下来,利用晚上的时间整理思索今后的治村策略和发展思路。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忙碌,摸底调查,村情村况他了然于胸,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村务公开方案,定时、定期、定点逐一公布……经一年的努力,原来出名的上访村变成了安定和谐、勤劳致富的村。这一年吃了多少苦已经不重要了,最令张艳平欣慰的是做出了一些成绩,为村民办了实事。“三年的苦与累,一生难忘啊!”张艳平感叹。

  ★奔波:水费由70元降到45元

  张艳平告诉记者,水利设施是农业的基础和农业发展的核心,水费又是农民的一项庞大的支出。当时,雀尔沟村水利设施严重老化跑水漏水没人管,水费居高不下,村里与自来水公司矛盾也日益突出。张艳平想到了改善水利设施。可是钱从哪来?他多方奔走,争取区里、乡里支持,终于使当年的农田水利项目落到了雀尔沟村——改造扬水泵站一座,衬砌斗渠3000多米。每亩农田的水费由原来的70元降至现在的45元左右。

  ★改写:夏走水冬走冰的历史

  时下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效益,忽视了对环境和周边群众的影响,雀尔沟村就遇到了类似现象。该村附近一企业投产后排出的废水穿村而过,不仅污染了原来的小河槽,淘刷着河槽两边的农田防护林带,而且给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每到夏季污水散发出阵阵恶臭,蚊蝇乱舞,遇着刮风天更是臭不可闻,住户们再热的天也不敢开门开窗。冬天冰面堆积,行走极其不便,常常使老人孩子摔倒。村民们一度要上访,在征求他的意见时,张艳平没有骂娘,更不赞成采取过激行为,而是心平气和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说服大家要通过正常渠道加以解决。为此,他多次拜访该企业,登门区政府,“烦劳”环保局,经过漫长的交涉,最终结果是,企业赔偿,并对排水设施作了必要的整修;还在环保局的协调下,企业给雀尔沟村建一座长30米宽2米的漫水桥,工程总造价6万多元,从此改写了村民夏走水、冬走冰的历史。

  ★喜悦:村民吃上自来水

  现在雀尔沟村的饮用水入户到缸,但在张艳平任支书之前这却做不到。2002年实施380人畜饮水工程时,只在村中投建了一口井,饮水塔及入户设施建设由村民自行解决,村民手中无钱,就这样一口井闲置了两年之久。2003年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责任公司为解决水源问题,在雀尔沟村附近钻井取水,张艳平抓住这一机遇,以不收取占地补偿,建塔入户为条件与该公司谈判,达成了由该公司出资铺设入户输水主管道的协议。雀尔沟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教育:开通学生通勤车

  离学校远,交通不便,是雀尔沟村孩子读书的两大突出难题。以往本村孩子上学全靠家长接送,不管家里忙闲,无论刮风下雨,到了时间,路上全是行色匆匆的家长。张艳平发现了这一问题后,便开始寻思解决之途。2003年,恰逢109国道拉僧庙至渡口段改建一级公路,众多车辆绕行便道,便道正是过去雀尔沟村孩子的上学路,接送问题不解决学生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受通勤车的启发,他萌生了也搞一辆大轿车接送本村孩子上下学的念头。他召开群众会议,谈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连声称好,可谈到钱,大家都低头不语。该想个什么办法呢?和群众集资显然是行不通,想来想去他觉得还得在帮扶单位身上做文章。但此前已经给帮扶单位出了很多难题,这回怎么张口呢?后来一想只要能为老百姓办实事,就是厚着脸皮,挨白眼也值。想了就定,定了就干,说不清他去了多少次帮扶单位交通局,总之每次都说得口干舌燥,终于感动了局领导,协调公交公司无偿提供一辆大轿车接送孩子上学,解除家长们的安全之忧。

  ★辛酸:成绩背后的故事

  这些成绩的背后藏着许多张艳平不愿说的故事。2002年刚任村支书时,由于一些村民以前经常享受到的不当得利被取消,居然有村民拧掉他每天所骑的

摩托车上的螺丝。幸亏发现得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2003年2月,父亲因病住院输液,他每天工地、
医院
两头跑,不但没有党员、干部主动帮忙,而且有些干部还因为私人利益和他闹矛盾。他当时特别难过,哭着就把那个干部数落了一通,那个干部当时脸就红了……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施工期间,张艳平的妻子临产,他干脆把妻子送到呼市老丈人家,妻子剖腹产,他只在医院陪了妻子七天……

  ★期望:农村需要这样的村官

  像张艳平这样的村官在东风乡现在还有七位:毕业于原伊盟农牧学校现任万亩滩村党支部书记的白移山,毕业于乌海农牧技校的现任二道坎村党支部书记的朱志平,毕业于原内蒙古农牧学院水产专业现任仲庙村和田盖村支书的史瑞霞(女)……他们以自己的一己微薄之力改变着我们的农村。东风乡朱乡长骄傲地告诉记者,“自从他们下到农村这两年是我们乡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与周边其他乡镇相比疾病防疫工作中损失最小;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区里最好的……”“不够啊太少啊”,朱乡长感叹道“我们还需要很多这样的大学生下到农村来与我们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农村需要这样的村官……”

  “三农问题”已成为两会讨论的重点已成为国家领导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东风乡村官的故事希望能对此有一些启示。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