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王东灵的品牌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16:42 南风窗

    2004年7月11日,王东灵因车祸受了重伤。那天,她带着7个孩子到距中洞十余公里的宗地乡赶集。早上5点出发,到宗地乡的时候已经12点了。孩子大多从来没有去过集市。王东灵跟记者说,他们20天前就选好了日子。她带孩子们赶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伙食——王东灵请孩子们在集上每人吃了一大碗面条,还给每个孩子都买了礼物,给自己也买了一个1元钱的铁摇铃。

  返程时他们坐上了一辆农用卡车。人货混装、严重超载的卡车半路翻到沟里,压死了一名男性乘客,王东灵则被货物砸成盆骨严重粉碎性骨折。当时学生们不知所措地蹲在地上围着她。“你们快站起来,拽住我的手呀……”王东灵躺在地上呻吟,她担心自己会从此瘫痪。

  这次

车祸为她的支教行为增添了几许悲壮色彩,客观上使她的名声更为响亮。2005年3月,团中央给王东灵颁发了“2004年度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稍后,一部以王东灵为原型的电视剧在中洞开拍。

  虽然是单兵作战,但在支教领域,王东灵已成为一个“品牌”。她去哪里,哪里的教学条件就会得到关注、改善。她使中洞村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完整的小学,不仅使本村孩子能上学,也使周围十几个山村的孩子们都能来此上学。

  她使中洞成了贵州贫困地区最热的热点。贵州省教育厅对王东灵的事迹进行了总结和大力宣传,并为中洞小学专门送去了电视机和远程教学设备。王东灵受伤后,30多名志愿者报名去中洞小学支教,愿意成为她的接力人。美国的志愿者博德投资30万元架通了从山下到中洞的输电线路,紫云县政府为中洞送了电,开通了电视。上海交大师生捐款援建了体系健全的中洞希望小学。

  83岁的博德,从美国报纸上看到关于王东灵的报道后,主动来到中洞小学。跟王东灵一样,博德也是名“个人志愿者”。博德宣布从2003年起,每年圣诞节时给中洞每户资助800元人民币,每月资助中洞小学每位教师400元。

  王东灵的“房东大妈”拿到这800元人民币后,一会儿工夫就点了四五次,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

  独立制片人周彤则告诉记者说:“我拍片过程中了解到国外有许多非公立的基金会。比如某个富商掏钱成立基金会,如果你王东灵去山区支教,我就委任你为我在当地的特派员,这笔钱归你支配,代表我去帮助当地人;然后你再告诉我钱是怎么花的。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基金会,王东灵没法做这些事,她的工资也非常有限,只能说我来当老师吧,教你些浅显的文化知识。别的她还能做什么呢?种地她也不会。”

  周彤说,本来王东灵想跟贵州的一个养殖场合作,让中洞村民也搞养殖,但因为受伤,她休息了很长时间,这事儿也没谈成。

  在医院住了5个多月后,王东灵回到河南三门峡家里休息。2005年3月,她不再回中洞,而是选择了去另一个贵州山区——威宁县龙街镇木槽村支教。这个村庄位于海拔2400米的大山上,只有35户群众,缺水,没电,比中洞的条件更艰苦,全村儿童都已失学。

  王东灵是绕过所有政府部门,直接到木槽村去的。但是,当威宁县有关领导从记者口中得知王东灵到来的消息后,立刻表现出高度重视。

  按照威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杜培智的说法,根据上级部门关于教育布点的规划,为了集中师资力量和有限的财力物力、提高教学质量,木槽小学本来已经撤销了。但既然王东灵来了,撤了的小学也要重建起来。杜副局长还诚恳地反省:“对于木槽村这种特殊情况,当时确有估计不足的地方……我们都要向王东灵老师学习!”

  王东灵来到木槽村后,很快就有一位美国人捐款4万元,由王东灵负责在那里盖学校。县政府希望王东灵能盖出6间教室,镇政府说盖8间更气派。但王东灵不想只建一排空荡荡的屋子,她想省下钱为学校添置教学设备,最后决定只建4间。

  2005年10月1日,在为新落成的小学举行开学典礼之后,王东灵回来了。她跟记者说,以后不会再去木槽村了,但拒绝透露其中的原由。

  也许,如果她再换个地方支教,外界的捐款、救助仍会跟到那里。但王东灵对自己的“品牌”作用感到厌倦,她对记者自嘲道:“可能是我太自私了吧!”

  “品牌”的处境

  然而,不管是王东灵前去支教的贵州还是她的家乡河南,都为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而备感欣喜。王东灵的名声,可以使更多的人关注贵州贫困山区,给那里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对河南来说,在全省上下背负着“河南人的坏名声”,急于寻找河南人新形象的代表之际,王东灵就像是雪中的炭火,温暖了中原大地,因此家乡人给她的殊荣是迫不及待、不由分说的。

  王东灵在秦岭金矿医院上班时,月工资只有二三百元。她的事迹被报道后,长期经营困难的秦岭金矿不仅组织全矿职工为中洞小学捐款1万多元,派干部看望她,还破例将她提为副处级待遇,每月工资1000元(尽管她久已不在矿上上班,甚至请病假去支教后,只回去过一次)。这笔钱由金矿人事劳动部定期汇往紫云县教育局。但王东灵一分不要,都花在了当地学生身上。

  2004年底,王东灵离开中洞小学后,她的这份工资由在矿上工作的哥哥代领。秦岭金矿人事劳动部主任对记者说:“虽然矿上这么困难,但只要秦岭金矿存在,这钱就会一直给她发到底。她啥时想回矿上上班,我们绝对欢迎,绝对安排适合她的工作!功臣嘛,为社会作那么大贡献,那可不一般!”

  金矿一名干部私下对记者说:“矿上是想让她回来,但估计回不来。她的知名度在外面,贵州方面想利用她的知名度,引资建希望小学。”

  王东灵不愿意谈及自己是否还会回矿上工作,“我就是个自由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亦不肯向记者透露她是否还会去山区支教。当然,谁也不能要求王东灵一辈子支教,但媒体宣传和组织表扬,已将王东灵置于很难随意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境况。

  王东灵私下告诉好友:自己还要交男朋友,要过平常的生活,不想老是出现在公众面前。与她见面前,记者托请一位当地朋友联系她时,王东灵曾在电话里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现在这个处境,还说什么呀?”

  跟王东灵的情况相似,因为带着拣来的妹妹上大学而获选“2005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第一名的洪战辉,如今也被遍身缠绕的“荣誉”和“关怀”困扰着,他说:“大家不必要对我说三道四,也不必要感天动地。我作为普通的人,去尽我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平和、静心、无悔、无愧地走完这一生几十年,不是很好吗?”

  但洪战辉以无奈的心情顺从了头戴光环的新角色,甚至还在今年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露了一小脸。而王东灵则是近乎粗鲁地拒绝了“栽培”。

  一位得知此情的三门峡市民激动地说:“我原来非常崇拜王东灵的,谁知她这么牛,中央台记者来都不接受采访,未免太不够意思了。作为三门峡人,她有义务宣传三门峡!”

  洪战辉也受到过类似的责难。今年2月7日,洪战辉从老家到郑州,准备去中央电视台参加“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下火车时,他背着家里装化肥用的编织袋,里面是自己的衣服和鞋子,裤子上满是泥巴。有人认出他后,当场责问:“你怎么能这样?这不是丢我们河南人的脸吗?!”

  洪战辉脸红了,赶快去商场买了件500元的夹克换上。但王东灵却坚定地说:“我没有看外界怎么样,外界怎样看我,与我无关!”

  后 记

  2006年1月25日,农历腊月廿六,本刊记者从秦岭金矿采访归来后,故伎重施,再次不约而至,登门对王东灵作补充采访。这次,记者只在王东灵家呆了一分多钟,就被她赶出来了。

  王东灵对记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不走,我走!”

  对话王东灵

  □本刊记者 石 破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说自己去中洞支教,是为了寻找快乐。但报道说,你在中洞并不快乐,因为看到了种种落后现象,与那里的人关系也不融洽。是这样吗?

  王东灵(以下简称王):我为什么不快乐?你什么都去想肯定不快乐。我跟那里的人当然融洽!不能说人家“满足现状”就不好。你要是不知道外面情况怎么样,你也会很满足。你生活这么好,人家生活那么苦,跟外面一对比,太可怜了……

  山里人都是那样,他又没见过外面的世界,那里的条件决定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不能单纯指责山里人愚昧。他们愚昧是有根源的,我们要是解决这个根源,他不就不愚昧了?中洞人并不懒惰,要是懒惰,他们吃什么呀?外面人的精神并不比那里的人“富裕”多少。

  《南》:你觉得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同样重要吗?有人说中洞小学的其他老师打骂学生,中洞里的人勾心斗角,而且当地重男轻女,女孩子上到四年级就辍学回家干活。

  王:教师体罚学生,在咱们这里的农村也是普遍现象。中国哪里不重男轻女?我们不也是在勾心斗角吗?中洞就那十来户人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他们也很不容易。如果那种条件下的人活得还容易,天下就没有生活困难的地方了!

  《南》:当地政府安排中洞的人搬迁,事先有没有征求村民的意见?

  王:不知道。咱又不跟政府打交道!

  《南》:根据紫云县旅游局的安排,未来中洞将被开辟成一个景点。如果成了旅游景点,中洞人的生活会有所改变吧?

  王:那得看当地的整体发展,光把那儿弄成个景点,没人去,也改变不了什么。

  《南》:为什么你不接受社会各界给你的荣誉呢?三门峡市教育局、秦岭金矿、甚至你以前所在的医院,都在组织全员开展“向王东灵同志学习”的活动,你怎看?

  王:这叫什么荣誉?对我来说不是荣誉。荣誉是什么?我不理解,也没感觉。以前我也从来没有受过奖,对不对?那些“学习”都是喊喊口号……我有什么值得人家学习的?我只做了一件自己愿意去做的事,不想接受那些附加的东西。我找的是责任,找荣誉干吗?

  《南》:你想当一辈子志愿者吗?

  王:我不想那么远。我还不知道我这是个“志愿者”哩,我也没听说过什么NGO。我只知道我想做的事,我去做就是了!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