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锲而不舍,让我登上了南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09:15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新闻当事人:董兆乾(登上南极的第一位中国人,先后六次赴南极考察)

  采访记者:石莉

  自1980年第一位中国人董兆乾登上南极后,2006年3月14日,董兆乾65岁生日这天,在广州安利集团生产基地,董兆乾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位科学家讲述了极地考察的许
多幕后故事……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记者:董教授,听说今天是你65岁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欢迎你做客新闻会客厅。

  董兆乾:谢谢。

  记者:你身体看起来还这么好,听说你在安徽上了两次黄山,都是自己走上去的。

  董兆乾:是的,我和我爱人一直自己走到莲花峰,还起早看到了黄山日出。要到南极考察,身体好是第一要素。

  记者:在1980年,你参加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时才39岁,能讲述一下之前的状况吗?

  董兆乾:1966年从山东海洋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后,我一直从事海洋研究工作。但刚参加工作,那时科研工作都是一片荒芜。有时心里很惶恐,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混掉了,心里很难过。但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研开始兴起。所以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邀请中国派两名科学家参加他们的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时,国家海洋局得到一个名额,我被选中后,很兴奋,终于有事可做了!至于危险,想是想过,但被兴奋压住了。

  记者:年轻时尽管你有过困惑,但是你一直没有空耗时间,听说你在大学时学的是俄语,后来自学的英语?

  董兆乾: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当时我被选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会“说洋话”。上大学时学的是俄语,后来中苏关系紧张,图书馆里再找不到任何俄文资料,我不想空耗下去,一直自学英语,就是在“文革”期间,也没有放弃。我也一直坚持锻炼身体,现在每天早上锻炼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

  第一次出征前曾拜师

  记者:你第一次踏上南极后,摄下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能讲一下你眼中初次看到的南极景象吗?

  董兆乾:在出发前我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拜师,扛着摄像机在长安街上学了半个小时。1980年1月12日11点,我和另一名中国科学家张青松坐的大力神飞机降落在了南极大陆,停在一块大浮冰上。我下来后一看,当时晕了,扛着摄像机愣是转了20多分钟,这些镜头后来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南极的纪录片《初探南极》的主要素材。

  记者:那你还是第一位极地记者了!你到极地时,看到了哪些有生命的东西?

  董兆乾:在那样一个冷冰的地方,却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海鸟飞起来时,遮天蔽日呀!在夏季时,各种漂亮的动物随处可见,让人对生命充满敬意。

  人反而变得很渺小在冬季考察中,除了日常采样,极地站的科学家们一般不出门。夏季时,在各国极地考察站之间,大家还互相串串门。

  “雪龙号”为何购买而不自造

  记者:听说月底,我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将坐“雪龙号”返回上海浦东,之后“雪龙号”要进行改修?

  董兆乾:是“改装”。因为用了12年,有些功能设备需要更新,换上先进的通讯、导航、航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设备。另外扩大船上的科学实验室,更新科学考察设备。预计要一年多的时间。今年年底,“雪龙号”就不去极地了。

  记者:听说在“雪龙号”上,还有一个邮局?

  董兆乾:是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批准设立的,有它自己单独的编号。“雪龙号”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南极,为了方便队员们与国内联系,所以设立了一个邮局,同时也满足了集邮爱好者收藏极地邮票的心愿。

  记者:现在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的破冰船“雪龙号”是1993年从前苏联买来的吗?

  董兆乾:在1993年以前,咱们国家去南极用的是普通船“极地号”,1993年之后用的是破冰船“雪龙号”。当年我们不自造不是因为没技术,而是算了一下账,买的话只需1亿人民币,而自造则需3亿到5亿的人民币。因为破冰船需要的钢材非常特殊,要求耐低温,这种钢材在别的设备里又极少使用。当时正是前苏联解体时,买的价格也很便宜。

  对儿女身教胜过言传

  记者:听说你有一双儿女,很优秀,作为常年在极地的科学家,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董兆乾:我家庭的功劳全归我爱人。我们是大学同学,都是学海洋研究的,工作后还在一个研究组。但是我参加极地考察工作后,常年在外。家里老小全靠爱人照顾,作为海洋科研者,不能出海就不能工作,她只好牺牲科研工作,到《东海海洋》杂志社当了一名编辑。就是做编辑,她那个认真劲也不得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可能是身教胜过言传。儿子从小英语好,后来上大学自己考到美国,我们家里没钱,他只要求我们给他凑齐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5000美元,以后的几年他打双份工来完成学业的。

  那年儿子考出国,走时给我留了一封信,我当时在“极地号”考察船上,结果拆开一看,这小子撕了一下我的心。他在信里一方面祝贺我又取得新成绩,一方面说:“不知你是否想过,我和妹妹是在你事业的夹缝中成长的。”这小子怪我没时间管他呢!

  中国极地环保已树美誉

  记者:今年3月,安利在华的第1亿瓶产品下线时,那瓶清洁剂是赠送给您的,因为我们中国的极地科考队是非常注重环保的。

  董兆乾:是的。最近10年,中国队在极地考察中的环保声誉很高。不可分解的垃圾一律带上船带回国,可分解的又不污染环境的,用密封式焚烧炉烧掉。极地考察队员们的大小便都是用袋子装好运回船上的。在南极污水要经过严格的处理才能排进海中,目前在中国的中山和长城两个考察站都有污水处理设施。

  人物档案

  董兆乾,山东荣成市上庄镇涝村孙家村人。1966年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物理系毕业。历任南极考察队队长、副领队、领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和南极研究组长,国家极地研究所筹建处主任、研究所所长、极地物理海洋学副研究员、研究员,是我国极地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成为第一位当选为国际科联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的中国科学家。

  采访记者石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