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核心报道:一个西安边缘村的水之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05:59 三秦都市报

  在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所在地西安市临潼区,有一个住着1200人的小村庄,千百年来,村民为吃水犯愁。发红、发黄、发出怪味的苦水,毫无安全保障,一些村民接二连三得上怪病,有些村民年纪轻轻的就撒手人寰。多年来,几任村干部都四处奔波,想为村里打一口深水井,但始终没能如愿。

  此前本报对此做了报道,由西安市委办公厅主办的《西安信息》参阅版第75期“情
况专报”摘编了本报的报道,引起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的关注并作了批示。有关部门为该村拨款13万元解决吃水问题,然而,打井配套资金还需要近10万元,尽管村民自筹了一部分,仍差4万多元,致使这个贫困的村庄又一次陷入僵局。

  富裕之梦

  3月22日,记者来到潘杨村,在村上的小学,记者见到了潘杨村的村主任杜玉和村支书王亚民,杜主任告诉记者,潘杨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任留乡,距临潼城区约有20公里,村上有6个组280户1200人。人均只有8分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虽然每亩地产量能达到七八百斤,却由于地少人多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因为地少,根本没有多余的地来搞蔬菜种植,村上没有什么企业也没有大规模的养殖厂,几户经济相对好些的村民,也只是饲养了些鸡和猪。

  记者看到,在潘杨村里,现在仍有五六十户村民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的土坯房,而村里只有一条水泥路,其它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

  杜主任告诉记者,现在潘杨村最大的困难是吃水问题,全村1200多人吃的是发红、发黄、发浑的地表水,每个村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村上建个水塔,解决好村上的吃水问题。

  苦水之“苦”

  村上的支书告诉记者,生活苦些并不可怕,最让他心忧的是在其他的村子都早已吃上自来水,潘杨村却至今仍吃的是发红、发黄的地表水。在最近的三年里,我们村的村民中许多年轻人接二连三的因病而亡,我们始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找来找去,我们开始怀疑得病的原因可能就是水。村民喝的地表水大约离地面20米,水的杂质很多,需要沉淀20多分钟才能澄清,水喝上去口感发咸,水烧开后水垢非常的多。去年村上一户村民结婚待客时,用家中的大铁锅烧水烧了一天,晚上等客人走后,才发现锅里的水垢厚度就有8厘米左右。

  村支书还告诉记者,近3年来,我们这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全村1200人中得病而亡的人数直线上升,在这些得病的村民中大多数都患了一样的病而亡。3年来患食道癌的就有15人左右,心脑血管有20多人,就连村上智障的人数也在10多人,而且人数一年高过一年,这不仅仅引起了村民的贫困面扩大,贫困人数也在直线上升,开始我以为是村上的风水不好,又怀疑是自己的生活习惯,最终,我们觉的得病的原因可能就是与食用水有很大的关系。记者了解到,在潘杨村这种情况最为严重的是杜北组,组上共有240人,3年来就发现得食道癌病死的村民有7人,在杜南组的142人中患心脑血管病的也有8人。

  打井之难

  杜主任告诉记者,现在只要打一口100米以下的深水井,再建一个水塔全村的吃水就解决了。所有的费用要22万左右,你们报道了,市上袁纯清书记和区上、乡上领导都关注我们了,说给我们13万元,余下的让我们自己想办法,国家也有困难。我们想也是的,现在都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哪不需要钱?大家都有困难,我们也得想想办法。可是我们村太穷了,筹来筹去还是差4万多元,这吃水的问题还一时解决不了。随后,记者见到了任留乡的王骊华书记,王书记告诉记者,任留乡共有12个村,其中10个村都已经解决了吃水问题,潘杨村的情况确实非常困难,村上经济发展主要是来源于农业,农业发展又相对单一,再加上村上也没有什么企业,底子较薄,在区上排名始终靠后。这几年村上的残疾、智障的人直线上升,已经达到了30多户100多人,使村民变得更加贫困。为了改变现状,村民们走出去打工,可依然没能摆脱贫困。这次打井乡上拿出了13万元的资金,剩下的9万多元由村上来支付,可就这样村上还是拿不出配套资金,使吃水陷入了僵局。同时,也希望潘杨村能得到社会的帮助,解决好全村的吃水问题。

  贫困之困

  杜主任还告诉记者,近5年来,村上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村民们似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下一代人用知识改变潘杨村的决心。潘杨村杜南组40多岁的杜开娃,现在的家是2003年灾后重建的,现在还没有楼板,只是用石棉瓦覆盖着,一家5口人生活在40多平方米的3间小屋。大女儿杜蕾今年19岁,在西安的一所军校上大学,女儿上学的7000多元学费都是借来的。二女儿今年17岁,因小的时候发烧把脑子烧坏了,现在成了智障。最小的儿子今年才12岁,在村上小学三年级上学,也因多病休学了。为了维持生活杜开娃外出山西打工,母亲在邻近的几个村子卖菜来维持日常的家用。

  潘杨村红旗组的王赛娃今年48岁,虽说家里有3间大房,却年久失修,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家中3个孩子,除了21岁的大儿子杨招娃今年从西安联合大学毕业,情况能好些,可为了供孩子上学近50岁的夫妻俩都在西安、延安的工地打工,只剩下二女儿和三女儿在家中。二女儿都20岁了,脑子还是“笨笨”的,三女儿正在任留乡上中学,由于家里没人,中午这顿饭只好在大伯家吃,晚上再回家自己做饭。像这样的情况在村上是比较普遍的。杜北组的杨继明直到现在还居住的是土坯房,妻子患类风湿病已有7年,早就瘫痪在床,为生活两个孩子都外出打工了。

  记者跟随杜主任来到一户叫杜中合的村民家,在他家看到仅有的3间房,屋里的门是破的,水缸也是破的,吃饭的碗也是破的,就连杜中合睡觉的床也只是几个木板拼出来的,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个很破旧的自行车。据主任讲老杜今年50岁,因为家里穷老婆和他离婚了,现在又患有心脑血管病,只有一个28岁没结婚的傻儿子和他相依为命,现在根本没有收入,只是靠种地维持生存,包括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村民给的。

  记者采访后记

  当采访结束离开这个小村庄时,潘杨村村民那一张张渴盼援助的脸深深地刻在记者的脑海,在这样一个并不偏远而贫穷的小村庄,村民们还吃的发红、发黄的咸水,为了给村子建设水塔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这个心愿从上一代人延续至今。为了建水塔,村长已经想尽了所有的办法,以自己私人的名义为村子借了4万元,还剩下的几万元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如果有人能帮帮我们,我们全村1200多人会永远记住他的恩德,会把他的恩德命名为塔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就在记者举笔写这篇报道时,杜主任的这番话语一直回响在耳旁。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已经在全国吹响,响应党的号召,为新农村建设奉一份力,献一份热,已成为有志之士的共识,相信一定会有许多企业、人士关注今日困难中的农村。有什么想法与行动请与本报联系:029-8224455182243110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