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在殡仪馆工作 为遗体化妆汗透衣服(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07:42 国际在线

  

大学生在殡仪馆工作为遗体化妆汗透衣服(图)(3)

  王进正在为遗体化妆

  脑力活增多需要大学生

  今年40多岁的邓晓(化名)是殡葬中心老一辈的工作人员了。7年前,他来到广州殡葬中心工作,那时候虽然新馆建了,但远没有今天这样电脑化、自动化。“所以那时候大学生来到这从事一线工作的话,会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愿来。现在就不同了,现在我们都电脑化、自动化,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操作不了,我们越来越需要大学生到我们这个行业来”。

  据邓晓介绍,以前遗体进入火化炉都需要手工推入的。现在自动化了,机器按钮一按,遗体可以在机器上从地下室升上来、再被推入火化炉,各个工序都更强调手工。“现在体力活减少了,脑力活增多了,我们这个行业就更需要大学生了。而与此同时,接触遗体的时间缩短,就更卫生了,大学生也愿意来了。”

  为遗体化妆初尝吓出汗

  第一次给遗体化妆就吓出一身冷汗的苏勇;第一次打开棺盖自己却选择站在后面的小静;第一次为遗体换衣服时不光紧张还有点不好意思的王进……这些年轻人从最初的恐惧、紧张、不适应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像对待普通工作那样认真负责,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连日来,记者走进这些年轻人的世界,听他们讲述自己不平凡的“第一次”。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遗体 他放下工作收拾东西跑回家

  谈到自己来殡仪馆工作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杨美田说:“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白花花的遗体,数百具,挺吓人的。”那是2000年9月的事情,新的殡仪馆投入使用,旧殡仪馆里面存放的遗体都要运送到新馆里面。杨美田说:“旧殡仪馆当时建在现在的火葬场,就是新馆的对面。当时我看到数百具白花花的遗体一车一车的往这边运,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遗体。”

  除了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遗体,杨美田还有最害怕的一件事情。2001年6月的一天,负责把遗体送入冰柜的冷冻车出了问题,总是对不好柜子的位置。杨美田白天开始调试,但总也调不好,但他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定要事情做好才下班,晚上6点,同事要下班了,杨美田还在调试仪器,当时又从外面新运来了10多具遗体,由于冷冻车没有修好,遗体就摆放在杨美田工作地点的旁边。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聚精会神工作的杨美田突然听到10多具遗体身上发出呼呼的响声,他吓了一跳,这时,才发现已经是晚上10点多,天都黑了。杨美田说:“当时只要外面一有风,遗体就发出呼呼响声,我都吓得后背发凉啊,后来才知道是死者家属在遗体里面塞了纸钱,风一吹,就发出响声。胆战心惊的我赶紧收拾东西,跑回了家。”

  第一次为遗体化妆 他一身冷汗衣服全部湿透

  昨日上午,火化部的地下室,40℃的高温。火化员苏勇(化名)两眼注视着火化炉、他翻动着手中的工具,帮助遗体燃烧,脸上没有丝毫恐惧。但在2003年11月,这个小伙子还是长沙民政学校殡葬专业的学生时,连遗体都不敢看。

  “第一次,我侧着身子,说什么也不敢看遗体。后来由看一眼到看两眼,再到渐渐习惯”,这个习惯的过程中,苏勇一直忘不了的是他第一次到化妆间给遗体化妆。

  “2003年年底,我在防腐部实习,要为遗体化妆。这之前我已看过各种遗体了,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怕。但当我走到防腐部,看到一具具遗体摆在面前时,我没有发抖,但汗水却毫无意识地在往下流。整个化妆过程就几分钟,但结束这个化妆时,我才发现自己浑身都湿透了,天气并不热,那是一身的冷汗”。

  2004年5月,苏勇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在火化部上班了。每天工作面对的仍然是遗体,但他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害怕,他认真地完成着每项工作。“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历,我现在什么都不害怕了”。

  第一次为遗体换衣服 他不光害怕还有点不好意思

  王进(化名)刚来时被分到防腐部实习,这是一个让他有很多感受的部门。王进说:“每天我都要做帮遗体脱光衣服,化妆等事情,虽然戴着口罩和手套,但一些遗体都是尸变了的,发出臭味,恶心的想不停地呕吐。当时我还是一个学生,每次为遗体脱衣服我都很不好意思,按照要求,遗体不管男女,都要脱得干干净净,可我每次都会留下一条底裤,让老师去完成。”王进说:“我换的第一具遗体是名男性,40多岁,有150多斤重,是因为车祸死亡的。送来时浑身是血,头颅都裂开了,当时我除了不好意思,心里还发慌,非常恐惧。”

  第一次打开棺盖 她选择站在了棺盖的后面

  25岁的女孩小静(化名),2000年毕业于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南京分校,2005年11月到火葬场上班。虽然接触遗体的密度比不上苏勇,但作为业务员的她,每天都要分检骨灰、接待家属、帮忙打开棺盖给家属看最后一眼、把遗体送入炉。

  “第一次打开棺盖时,开的方向朝向家属,我站在了棺盖的后面,这样就看不到遗体了”。这个一向自认为胆大的女孩子在第一次时还是选择了不看遗体。

  “第一次,我分检骨灰。抱着骨灰盒给家属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抱着的不是骨灰,而是一个人,心里沉甸甸的”。小静说,社会上每个人分工不同,她感觉她的工作非常重要,她很认真,也很细心。

  第一次接触变质遗体 他的衣服都渗着变质气味

  张芍(化名)今年31岁。部队转业后,他参加了暨南大学的函授班,学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但在2004年4月,本来在救助站工作的他选择了跳槽到殡葬服务中心的运输部,干起了驾驶和搬运遗体的工作。

  “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我只看过自己的父亲和领导的遗体。刚来殡葬中心时,接触到的也都是一些正常死亡的遗体,我都能接受。最难忘的经历是第一次接触腐化很厉害的遗体,那是2004年5月中旬,那具在中山三路越秀南的遗体发出了恶臭、生满了虫子,面目已经很不清楚了。搬完那具遗体,我的衣服渗透着恶臭味。张芍说,见到那具遗体后,他以为自己会吃不下饭,但没想到自己还能正常的吃饭、回家休息。

  也就是这次难忘的经历后,张芍确定自己能在这一行做好。

  年龄渐长,没女友挺着急

  在殡葬服务这个特殊的行业工作,大学生们不仅会遇到来自陌生人的种种压力,也要面对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更要承受失去朋友的痛苦和寂寞……在生活中,他们是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个体,有笑有泪有忧愁有害怕。面对记者,他们微笑讲述个人情感和尴尬故事

  他们的情感 “特殊行业,更需要另一半理解”

  在殡葬服务中心工作的不少大学生仍没有谈恋爱,他们虽然渴望爱情,但由于工作特殊,也不得不感慨“一切随缘”。

  未婚者:不知何时能谈恋爱

  “儿子啊,该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了”。每次在老家辽宁的妈妈打电话给苏勇的时候,总是不忘催催儿子的婚姻大事。

  24岁的苏勇身材高大,性格开朗,爱打球,阳光而帅气。他常常和同事开玩笑,“瞧瞧我这条件,还怕没女孩子喜欢吗?”可话是这么说,但身在异乡的苏勇常常感觉到孤独,也有些许无奈。他向记者分析起他的难处,“我们这个特殊的行业,每天面对的都是伤心的家属,在伤心的环境中,你怎么有机会把认识的女孩发展为自己的女朋友呢?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这么特殊,有些女孩子会很忌讳。这两方面的原因把我们结交女朋友的几率降低了。”说罢,坐在记者对面的这个阳光而帅气的男孩埋下了头。

  苏勇说:“年龄一天天、一年年地往上增,我其实也挺急的。”但他又话锋一转,带着自信的微笑对记者说:“不过,急也急不来,随缘吧,我相信终有一天会找到一个理解、适合我的另一半。”

  在防腐部工作的王进与苏勇是老乡,目前也没女朋友。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已经过了心理关,但还是有点介意别人的看法。“我是辽宁人,在家里我并没有受到什么歧视,家人亲戚朋友都不介意,也支持我。但我还是有点担心,我的社交圈子比较小,每天两点一线,朋友都是自己的同事。我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相过亲,主要是担心对方介意我的职业和岗位。”王进说,他现在还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感情问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谈第一场恋爱。

  相对于他们来说,小静就幸运多了。小静在进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之前,就已经有男朋友了。“我男朋友观念很开明,他很支持我在这一行做”。

  已婚人:最需要另一半支持理解

  张芍的妻子也曾经对丈夫从事这一行有意见。“那时我和妻子商量要来这里干时,妻子不肯。我骗她说,我只是做司机,不看尸体,妻子才勉强同意”。张芍至今还常常为他的这一“谎言”而自鸣得意呢。后来妻子什么都知道了,但也已习惯了。茶余饭后,妻子还会让张芍讲讲工作中遇到的趣事,小俩口的日子过得很滋润。张芍总结性地对记者说:“从事特殊行业,我们很需要另一半的理解和支持”。

  他们的担心 为遗体整容时针头划破了手指

  在防腐部工作的王进说,每个月自己都要做些最令人难受的事情,就是处理无名尸。“无人认领遗体一般都是存放时间很长的尸体,有些甚至是存放几年的遗体,再好的防腐措施也没用,尸体都发生腐烂了,腐臭味很浓,那种味道是你们从来没有闻过的。以前处理无名尸体都需要公安部门同意,因此,每月都有一两次集中处理无名尸体的任务,而这时就是我最难受的时候。”

  防腐部门一个主要的工作就是为遗体注射防腐药水和为遗体化妆,注射防腐药水比较简单,遗体哪里出现了腐烂,就在哪里注射药水。至今王进感到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在一次化妆时出现的意外。

  王进说:“有些遗体进来的时候,头部面容都出现了扭曲。有一次,一个遗体的头颅裂开了,我负责为其整容。当时我左手拿着长长的弯针,给遗体缝合头皮,一不小心,针头穿过头皮的时候,划破了我的手指。当时我很害怕,因为不知道遗体有没有传染病,通过血液会不会传染。”自从划破手指之后,王进每次给遗体化妆整容的时候,都很小心,不敢用力,既是担心划破遗体,也担心划伤了自己。

  王进认为,给遗体化妆其实是一项高危的职业,“比如非典期间,大家都关注了白衣天使,认为他们处于最前线,其实我们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同样坚持在一线,甚至更危险,因为我们的防护措施并没有医院那么完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