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沈阳军区赤峰医院为百姓义诊(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7:03 内蒙古晨报
沈阳军区赤峰医院为百姓义诊(图)

沈阳军区赤峰医院百名医护人员拒收红包签字仪式 成宏伟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王丰 特约记者 王义生)淳朴的牧民翘首期盼/期盼春天的舞步蹁跹/虽然严冬的雪太厚/却遮不住牧民期待的眼眸……长诗《牧民对春天的期盼》道出了草原牧民对春天的渴望,因为只有到了春天,雪融化了,草变绿了,蜗居了一冬天的他们才能放牧牛羊,放飞梦想。

  一如牧民对春天的期盼一样,缺医少药的牧区同样热切期盼有人送医送药,为他们
解除病痛。于是,沈阳军区赤峰医院临床部的医疗大篷车向着草原驶来了。

  ★大篷车的处女行让人刻骨铭心

  凡是第一次,都是让人难忘的,大篷车的处女行也是让人刻骨铭心的。

  沈阳军区赤峰

医院的前身是解放军220医院,1969年冬从丹东搬迁到赤峰后不久,就积极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派出一支70人的医疗队,坐着吉普车,顶着凛冽的北风,冒着纷飞的大雪,深入到当时的赤峰县五三公社各大队义诊,睡土炕、住蒙古包、吃莜面糊糊,历时整整一年。

  “农村真苦,农民真难,卫生条件真差”,谈到那次义诊,医院的老领导感慨万千,“草原牧区地广人稀,乡村距中心城镇少则十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得了病出去到城里看不方便,在缺医少药的村里又看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硬挺。”

  老护士长姜雅凡对那次义诊也记忆犹新,动情地讲述了义诊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一位得了肾结石的小女孩全家人挤在一个土窑洞里,四口人盖一床被子,母女俩穿一条裤子,得病后连到大城市看病的路费都没有,靠吃止痛片挺了半年,得知来了医疗队,她穿着妈妈的裤子来看病。她用瘦弱的小手拉着医生的衣角,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满怀期待地说:“阿姨,我疼,救救我呀!”

  泪水流在农牧民的脸上,却痛在医疗队员的心里。在这个村子,他们为300多人进行了诊治,并用大篷车把患结石的小女孩拉回医院免费治疗。临走时,小女孩的父亲巴特尔把自己珍藏20年的老酒拿了出来,硬是塞在大篷车上,并骑马送了一程又一程,等到医疗大篷车已经消失在茫茫草原,他还在遥望。

  ★要让大篷车一直走下去

  牧民的期盼正是医护人员的牵挂,很快,第二年,医疗大篷车又开进了乡里,这次还给他们带来了防病手册、医疗器械和两大箱子药品。上次义诊让医疗队员们看到了农牧区缺医少药,他们作出长期向草原派出医疗大篷车的决定。这次,队员们在这里一住就是一年,给各大队的病人都进行了诊治。从此以后,医疗大篷车就常来常往了。农牧民总是充满希望地期待大篷车的到来,就像春天一定会到来一样,大篷车也一定会带着专家、载着设备和药品如约而至,从来都没有让农牧民们失望过。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流行在内蒙古草原的《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是赤峰临床部义诊队员们的最爱,每当下乡义诊,坐在飞奔的大篷车上,看着车窗外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场,洁白的毡房,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

  “为啥喜欢这首歌?”记者对义诊队员发问。

  “歌言志。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每次坐大篷车到草原义诊,我们都把它看作一次约定,每一次我们都信守承诺,从不耽误!”五官科主任刘世发对记者说。

  据刘主任介绍,过去义诊都是不定期的约定,从1998年以后,为方便出行困难的群众看病,就选择在每月农历初七,即当地一些乡里大集之日下乡进行义诊,于是,每月农历初七,就成为医疗大篷车和农牧民之间一个默契的约定。每到这一天,大篷车都准时发车,带着齐全的药品、先进的设备、一流的专家,深入农牧区解除病人疾患。农牧民们说,“解放军医院就是让人相信,真准时呀!”

  “准时”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为了准时,不少医护人员把孩子放在别人家里照看;为了不失约,许多医疗队员放弃了休假时间;为了不失信,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有时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医疗队员也义无返顾,准时发车。

  ★大篷车风雨兼程

  药局主任赵东祥给记者讲述了一段历险记。那是1999年农历五月初七,是到赤峰市松山区大碾子乡义诊的约定日子。这天天公不作美,干旱少雨的赤峰地区下起了小雨。别看小雨,由于这里是山区,小雨积大流就能在某个低洼处形成山洪,特别是往大碾子乡去的路,都是盘山路和河套地,在距大碾子乡10公里处有一个叫娘娘庙的河套地,是山洪多发区。早上6时,临床部主任李强带领医疗大篷车准时出发。颠簸一路,走到娘娘庙时,医疗队已发现两面山上白花花的水向中间的河套路上奔流而下,是往前走,还是向后退?这时,李主任的手机响了,是大碾子乡卫生院的李子玉院长打来的电话,说有个胃出血病人急需抢救。李主任说乡亲们还等着我们看病呢,不能后退,冲过去。驾驶员项立业立即加大油门,车子过了河套地以后,大家往后一看,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刚才走的地方已是一片汪洋,山上泥石流呼啸而下。当医疗队赶到大碾子乡时,乡亲们在雨中夹道欢迎。医疗队立即对胃出血的病人赵金福进行抢救,让患者转危为安。该乡负责医疗的刘乡长拉着李主任的手说,“真没想到,这样的天气你们还能准时赶来,真不愧是解放军呀!”

  从1969年的第一次约定到现在,他们已经坚守了37年。37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他们与农牧民的约定从未失。听了医疗队与农牧民约定的故事,记者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

  ★1998年是难忘的一年

  这是让临床部全体医护人员痛苦而难忘的一年!

  1998年,编制撤销,收入锐减,人员分流,欠债600多万还不上,有人建议为节省开支停开大篷车。怎么办?在全体医护人员大会上,当时的院长倪彦军代表党委一班人表决心:“虽然发展遇到困难,但我们不能忘记农牧民得病时无助而又充满期盼的眼神!他们在期待党的阳光雨露去滋润啊!作为部队医院,服务群众既是职责所系,也是群众所盼,更重要的是为党分忧,为党旗增辉,我们要开好大篷车,让每一个农牧民都感受到党的温暖!”

  院领导的决心赢得了全院医护人员的热烈拥护。大篷车的车轮不仅没有停歇,反而更加铿锵有力:义诊时间从1天增加到2天、3天,病号多的贫困乡要住一个星期;行车路线从内蒙古中部延伸到西部的阿拉善、北部的呼伦贝尔,并正在向更广阔的草场农庄延伸……

  ★为农牧民义诊达20余万人次

  37年来,医疗大篷车走遍了占1/8国土面积的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为农牧民义诊达20余万人次,让众多农牧民找回了健康,找回了快乐。虽然车型从老吉普换成了金杯,但军徽却永远摆在车身最显眼的地方;虽然医疗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茬都坚守听党召唤的忠诚。从毛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到邓小平同志倡导开展双拥工作;从医疗扶贫到“三下乡”;从支持“三农”到建设新农村,党中央关于农村的每一次重大战略部署,他们都以义诊的实际行动去落实,让党的好政策惠及每一个农牧民。正如老护士长白爱华所言:“医疗大篷车犹如一座桥,架起了人民军队和老百姓的鱼水深情,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2005年11月初,临床部主动参加“百万医师下农村”活动,组织医疗队主动选择赤峰最偏远贫困的阿鲁科尔沁旗作为下农村的定点旗。在飘飘洒洒的雪中,医疗大篷车来到了这个蒙族牧民聚集的地方。听说医疗队来的消息,上百牧民敲锣打鼓像迎接亲人一样,献上洁白的哈达、醇香的奶酒。义诊3天,看病的牧民络绎不绝,排成长队。一位70多岁的老阿妈为省下坐客车的2元钱,起了大早,走了3个小时的山路赶到义诊点,得到了医生的免费治疗后,颤巍巍地说:“还是共产党好,还是解放军好呀!”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