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现代白领在压力之下自发选择加班以公司为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16:54 中国新闻周刊

  在公司没有号召,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他们在压力之下自发的选择了加班,并以公司为家

  本刊记者/孙展

  宁静说,我想跳槽,但我不敢。

  作为深圳一家著名IT公司的员工,宁静是幸运的。相比于同班同学,宁静一毕业就得到了这份稳定工作,拿着比他们高出不少的薪水。

  但让宁静感到有些不足的是,工作5年,他的生活都和在大学当中没有太大区别。由于公司很大,在周边设立了生活区,里面住的全是同龄人。生活区里的各项设施一应俱全,餐饮、影院、健身馆、游泳池、KTV,甚至还有篮球场,在旁人看来,宁静的生活安定又舒适。但宁静不这样看:上班是这些同事,娱乐是这些同事,甚至找女朋友,也都是这些同事的姐妹。

  “没有长大的感觉。”宁静说,毕业5年,自己的心态和对社会的看法还和5年前差不多。

  组织功能再回头

  对于宁静来说,虽然工作在私企,但几乎没有多少要为自己生活操心的地方。因为很难有和外界接触的机会,他的常态就是在宿舍和公司之间摆动。“先是觉得很舒心,再会有些厌倦,但后来根本离不开。”宁静说。

  听到宁静的经历,在一家国有厂矿长大的李辉一脸羡慕之情。在李辉看来,宁静现在过的生活就像是自己父辈们过去的日子一样,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过着有规律的生活,不用为柴米油盐操心,只要每天干好工厂里交待的任务就行。“我倒宁愿是这样。”身处北京一家地产公司,几乎没有太多的保障,事事需要自己操心,李辉感觉工作、生活共同的压力让自己身心疲惫。

  而在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首席职业顾问卞秉彬看来,这样并不相匹配的对比,正是中国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私人企业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开始慢慢承担起一部分过去国有企业才具备的社会组织功能。”卞秉彬说。

  在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成为主导之后,企业员工的“生老病死”都会由企业来负责,而作为“国家主人”,企业员工被要求发扬“爱厂如家”的精神,努力为国家和企业创造财富。

  但是随着原有保障体制的解体,企业由“全都管”变成了“全不管”,尤其是改革早期发展起来的一些小型私企,不但劳动时间长,待遇低下,而且工作环境极为恶劣,这也造成了员工流动大、企业不稳定的问题。

  这种弊端后来被很多企业主觉察,他们意识到,企业不仅仅只是员工用来谋生的场所,同时还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生活化、家庭化”的企业文化被提倡,“相对于过去那种‘全不管’的景况,企业的社会组织功能被重新重视起来。”卞秉彬说。

  但宁静却并不在意这样的组织功能。在他看来,在这个小圈子里生活的太久,一切都有被趋同化的危险:思维模式一个样,娱乐活动一个样,就连买东西都会一模一样。在这个圈子里,团购(团体购物)是最被推崇的一种购物方式,一次,为了一双拖鞋,也有数十人组织了一次团购。“所有人都害怕与外界交往,担心被骗。喜欢这种省时省力的方式,但节省下来的精力最后也都用到了工作中,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宁静抱怨说。

  底线压力上的平衡

  宁静的抱怨是有道理的。种种迹象表明,像宁静这样的白领员工,尽管工作环境在一步步改善,但工作压力和工作时长却同样在增加。

  根据可锐职业顾问公司对2000名职业白领最新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有高达78%的人群都有过加班的经历,而每周加班16~25个小时的人群占到了43%。极端化的天天都加班的人竟然有34%之多。

  “职场正在进入一个以功利化为导向的时代。”卞秉彬评价说。在公司的迅速成长阶段,由于缺乏持续性的完善规划,迫使企业员工不得不以工作时间来弥补效率。与此同时,业绩成为评判员工的惟一标准,也使得员工竞争压力一步步加剧。

  而为了缓和这种压力,避免出现极端化的事例,多数企业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通常的做法有,改善办公环境,创造出轻松愉悦的居家氛围;将“以岗为家”的理念隐蔽在企业文化当中让员工从内心中认同;给予员工略高于平均水准的工资,让他们产生一定的优越感。这些措施都会消解员工的抵触情绪。

  根据可锐公司的调查,愿意加班的员工只有13%,但是为了加班而辞职的人只有4%,更有52%的人认可自己公司的加班环境。“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公司,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此时,一杯咖啡,一次涨薪,就会缓解很大的压力,或许会把一个员工从濒临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卞秉彬说。

  这样的感受李宇身有体会,她曾经与宁静同处一个公司。在上班的第一天,上司发给她一张床垫。“以后你会用的着。”上司说。果然,进入公司之后,就是无休无止的加班生活,通宵工作也是常有之事。

  她此时才发现,自己的床垫果然发挥很大作用。而当她几度产生要辞职的念头时,对比公司给予的待遇,却是周边企业中最好的。而上司也在有意无意间表示,能开出这样的薪水,就是包含有加班的费用。每到此时,李宇刚刚鼓起的辞职勇气又开始消解下去。

  难熬的精英竞争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长期研究居民生活时间分配问题。根据他的研究,我国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总体趋势是工作时间减少,而休闲时间增加。在他的一项调查当中,我国城市居民每天的闲暇时间(平均为6小时6分),与工作、个人生活必须、家务劳动这四类活动分别占总时间的21%、44%、10%和25%。从终生时间分配来看,工作时间仅占人生十分之一,生活必须时间占一半,闲暇时间占三分之一。

  但是,不同的社会人群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自的生活时间分配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调查的结果看,以高学历,高知识为代表的精英阶层,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加长的趋势。“精英群体的竞争力来自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不但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充电,同时还要应对精英群体内部的竞争,工作时间自然会加长。”王琪延说。

  与此同时,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在经济发展速度高于6%,处于经济高速成长期时,也会出现工作时长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这个时段一般要持续15~20年。

  由于长期在日本学习、任教,王琪延对日本1970~1980年代经济高增长期出现的同类问题也比较关注。“在那段时期,日本的高知群体也同样存在大量呆在办公室、不愿回家的人的现象。而这样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日本社会‘过劳死’案例的增多。”王琪延说。

  根据统计,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社会每年都会有1万多人猝死。1981年,日本公众卫生学者上田铁之丞和田尻俊一郎共同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过劳死》,指的是由日常工作中日积月累的劳累,引发的脑病疾患和心脏病疾患导致突然死亡的症状。

  “过劳死”现象的增多不但造成日本社会的恐慌,甚至出现因“过劳死”引发的诉讼。自那时起,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以公司为家”的危险性。多数公司开始硬性规定,必须按时下班。而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过去,以及各个公司加强了预防,“过劳死”的数量才慢慢减少下去,“这样的教训但愿能为中国公司所吸取。”王琪延总结说。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