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借我一双翅膀吧,我要飞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17:47 云南日报

  2006新长城优秀特困高考生寻访行动纪实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题:借我一双翅膀吧,我要飞翔!--2006新长城优秀特困高考生寻访行动纪实

  新华社记者卫敏丽

  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迎来了一份大学入学通知书。当大多数高考学子正为胜利而欢呼时,有不少寒门子弟却在为钱而彷徨。

  记者日前跟随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的“2006新长城优秀特困高考生寻访行动”小分队在山西代县采访时发现,在国家助学政策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这里的农家子弟正逐渐树立起上大学的信心,但仍有一些特困生在渴盼救助。

  “我就想上大学!”

  小红的家在雁门关脚下的殿上村,今年,她考上了山西大学。第一次去访问她时,接待我们的是挂在院子大门上的一把铁锁和住在村里危房中的奶奶。

  老人说,院子里那几间房只是搭了个架子,放了七八年了,因为没有钱,至今还没盖起来,小红一家现在县城里租房子住。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穿过县城热闹的街道,在一条仅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胡同深处,我们见到了小红和她的家人。旧木箱、旧圆桌、一条长板凳、一张旧床,再加上一个土炕……构成了一家4口的临时住所。

  在炕上坐定,记者问:“上大学的学费凑齐了吗?”

  一句话招来了女孩的眼泪,她低下头,轻轻地说:“没有。”

  “家里条件怎么样?”

  “能生活吧。我爸打零工,妈在街上卖烧烤,都挣不了几个钱。去年弟弟生病,爷爷去世,花去不少钱。”

  “学费凑不齐怎么办?”记者接着问。

  “我妈说卖掉村里的房子……”她转过头去,眼泪夺眶而出,“可是,我就想上大学!”

  站在一旁的是低头无言的父母。

  (小标题)母亲的眼泪为何而流?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没有孩子上大学的情况下,一些贫困家庭尚能勉强生活,一旦孩子考上大学,家庭便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阳明堡镇马站村,记者见到了今年考上大学的小芳和她的母亲。大门上红色的高考“喜报”,为这个贫寒的家庭增添了一分喜气。

  “学费每年3500元,住宿费每年1200元,再加上其他杂费,一入学就是6500元,还不包括生活费。”一见面,这位母亲便谈起了这个沉重的话题。

  “他爸农闲时出去打工,一天就是三十来块钱,我有病,干不了什么活,就靠种地。”她的眼圈红了,“该借的地方都借了,亲戚朋友也不宽裕,也不好老开口。”

  “如果凑不齐学费,还会让孩子上学吗?”记者问。“肯定得上,但是……”母亲终于控制不住,眼泪扑簌簌地流下来,“让孩子吃饱,我们就这点能力。”

  站在一旁的村干部无奈地说,村民们大多以种地为生,村里也没钱,遇到需要花钱的事,实在没招。

  (小标题)“让所有的贫困生都树立起上大学的信心。”

  母亲的眼泪牵动着寻访小分队志愿者的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在我们两天内走访的13名贫困高考生中,竟无一人真正了解国家助学政策。大部分贫困生只是听说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这些名词,对于“绿色通道”等政策,更是闻所未闻。

  “贫困大学生不了解国家助学政策,是不少家庭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文奎说,“志愿者寻访行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宣传国家助学政策,让所有的贫困生都树立起上大学的信心。”

  他表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国家助学政策和各大学的助学政策,再加上各种社会力量,大概可以解决三分之二的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但仍有少数特困生在极其艰难中求学。

  “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根本性措施在于扩大国家助学贷款的普及面,做到有求必应。”刘文奎说,“目前存在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现象,但大多数情况不属于道德问题、诚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银行如果能够及时调整贷款品种,设计合理的还款方式,这一问题就有望得到解决。”

  参加本次寻访行动的志愿者何布先生也表示,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果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地方政府能够进一步重视助学项目,寒门子弟的大学梦就一定能实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