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谁为“七夕”搭个鹊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6:44 深圳晚报

  “双七夕”商家愣往“情人”靠“太牵强”顾客不理这一套

  谁为“七夕”搭个鹊桥?

  新闻浏览器

  综合新华社、《新闻晚报》、《大连日报》、《现代金报》报道今年是闰七月,有两个“七夕”(7月31日和8月30日),精明的商家借此推出了“中国情人节”的说法,但消费者的反应并不强烈。在上海、大连、武汉、辽宁、石家庄等城市,无论是商场、饭店还是旅行社,随处可见“七夕”的促销活动,但消费者的反应平平,完全没有“西方情人节”的热闹气氛。

  在上海,南京东路、淮海路等商业街上却很难感受到节日气氛。与商场的冷淡相比,沪上旅行社对七夕节还是寄予厚望的。还在7月中旬时,各大旅行社就纷纷推出了七夕旅游线路,欲借此觅得新的商机。但消费者们对“七夕游”不太感兴趣。

  记者调查发现,对“七夕”消费欲望不强的人很多,很多消费者都对商家“牵强附会”的做法不以为然。普遍认为,“七夕”原本只是一个传统节日,和“情人”没有任何关系。商家推出的各种打折促销活动没有什么新意。多数年轻人对“七夕节”的缘起和习俗都不了解。甚至有年轻人表示从来没有把这个“节”当节日看待。但是记者也注意到都市青年对“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认同度正在上升。

  新闻话外音

  “七夕”是文化遗产

  新华社评论“七夕”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夕”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不屈的爱情观,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并弘扬“七夕”文化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今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并列为六大传统节日。

  传统也需要创新

  新华网评论7月31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但因为节日的许多功能不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七夕节”虽被许多商家热炒,却没能吸引太多的注意力。

  社会学人士认为,年轻一代对原汁原味的民族节日缺乏感性认识和深层了解,造成了如今对民族节日的淡漠。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人们,传统民俗节日的精髓要深入人心,需要各界的重视,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不妨办个“乞巧节”

  上海《新闻晚报》评论“七夕”到了,沪上的中国情人节商机却仍然未被点燃—不论是商场、花市还是旅游市场,虽然都有为“七夕节”度身定做的产品,但并没有引起消费者的多大兴趣。寓意不佳、认同度低或许是让中国情人节在市场上遇冷的主要原因。

  从旅游市场来看,“七夕”游之所以遇冷,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七夕”情人节的忽视。大多数年轻人对过“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并不十分热衷,原因在于“七夕节”的传说虽然浪漫,但“一年只相会一次”的寓意并不讨巧。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当时的庆祝方式丰富多彩,包括女孩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相关专家因此指出,现在,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先入为主了,再把“七夕节”包装成“中国情人节”,一来寓意不是最好,同时又显得与西方情人节重复,使这个节日难以深入人心。今后,众商家不如在“乞巧”文化上多下工夫,或许反而大有市场潜力可挖。(小金)

  7月30日,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做牵红线配对游戏。当日,南京市18名青年网友身着汉服相聚一起,通过才艺表演、牵红线配对等互动游戏,迎接“七夕”的到来。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