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街头吆喝声“与时俱进” 新旧行当折射历史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1:40 大华网-汕头都市报

  “磨剪刀”,“补雨伞”,“箍桶哟”……曾几何时,这些在老城旧街响起的吆喝声,伴随着一代代人走过物质贫乏的岁月。这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行当,记述了城市的昨天,也是记忆的载体和情感的积淀。

  随着五花八门新行业的兴盛和人们生活日益宽裕,昔日的吆喝声已渐渐远离了现代都市人们的生活圈乃至消失。然而,无数个关于老行当吆喝声的记忆碎片,仍然残留在不少
人心灵深处,勾起人们对过去生活悠远的遐想。

  昔日吆喝声今成记忆

  提起磨剪刀、箍桶、补锅这些老行当,居住老市区20多年、如今搬迁到东区世贸花园的王老伯心头别有一番滋味,“以前住在老市区杉排路附近,里弄小巷中经常会传来一声声悠长的‘磨剪刀、补雨遮’吆喝声,那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将家里的剪刀、雨伞之类拿出来给师傅们修理。”王老伯余味无穷地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剪刀、菜刀旧了就丢掉换新的。昔日那些亲切的吆喝声,成为我们这些老人弥足珍贵的记忆。”

  家住市区公信路的林姨也感慨地说,她很怀念以前老市区一个补雨伞的揭阳师傅,家里的雨伞坏了,经师傅一修,使用很久都没问题。林姨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的老市区,补雨伞师傅或游街串巷吆喝“补雨伞、补雨遮”,或聚集在福合埕与国平路之间的“雨伞街”,等待市民送旧伞前来修理,他们既迎合居家的需要又收费合理,市民都普遍对之有好感。

  “老行当”面临“断流”

  昨天上午,经多番打探,记者在市区华山路找到从事磨剪刀30多年的师傅———揭阳人吴伯。从在老市区走街串户磨剪刀到如今拥有一家固定的剪刀专卖店,数十年光景,吴伯和剪刀结上不解之缘。如今,虽然年事已高,吴伯渐渐疏远了磨刀老本行,但上门请他磨刀的客户还是络绎不绝。

  从1971年在海南岛东方县某橡胶场当一名割胶工人起,吴伯就开始与磨刀作业结缘。因为平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刀具,吴伯经常要磨刀,慢慢地也就摸索出一套磨刀的手艺。在随后回到市区的日子里,吴伯选择了磨剪刀为职业。谈起走街串户吆喝生意的往事,吴伯感慨地告诉记者,“那时候,磨剪刀这活真不好赚啊!”

  吴伯介绍,刚开始的时候,他在老市区磨一把剪刀的工费只有几毛钱左右,而且餐风露宿非常辛苦,他布满老茧的双手被刀刃划破也是常有的事。

  吴伯告诉记者,除了手艺好,磨剪刀的工具磨刀石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好的磨刀石,再好的手艺也难以磨出好刃来。吴伯一直使用进口的磨刀石,但市面上这种磨刀石已很难买到,年事已高的吴伯磨刀手艺因此面临“断流”。“我现在库存的磨刀石只能维持2年左右了!”吴伯称,只要找到好的“磨刀石”,肯定会有后来人接承他这门手艺的。

  吆喝声折射时代变迁

  “旧电器、旧电脑来卖———”历史年轮弹指一挥间,街头行当吆喝声也“与时俱进”在变化更替着。当昔日街头巷尾的老行当吆喝声渐渐远去,人们听到看到的是,在五花八门的吆喝声中,一件件家用旧电器被当作废品丢进收购车中。这是人们生活日益富裕起来的最好体现,也折射出在数字化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传统制造技术、以手工为基础的操作模式渐渐衰退。

  本报记者郑成武袁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