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七夕“情人节”遇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6:58 深圳晚报

  七夕“情人节”遇冷

  双“七夕”38年一遇仍难博市民商家欢心,专家分析因其一直缺乏独有的消费符号

  本报记者卢舒倩报道玫瑰、巧克力,吃饭看电影,昨天这个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七月七”依然改变不了“新瓶装旧酒”的局面。虽然,今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恰逢
农历闰七月,出现了38年一遇的7月31日、8月30日“双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浪漫、热烈的气氛相比,过节的形式虽然“拷贝不走样”,但却显得有些寂寞。

  商机表现:

  冷对中国“情人节”

  与2月14日情人节相比,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有点冷。记者发现,各大商场中并未因“七夕”到来而费心思促销。大部分都是“凑数”式地推出“买送”活动,购买几百元以上送点礼物,多是鲜花等小礼品。

  商场则反馈昨天客流量并未增多,一化妆品专柜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业绩跟平时差不多,但在西方情人节的销量是成倍增长。超市的反馈消息显示,巧克力的销量比平时多了二三倍,但与2月14日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那时的销量达到平时的十倍之多。在一些花店,尚略有些节日气氛,但购花的顾客寥寥,市场有些冷清。玫瑰的价格较平时高出近一倍,价位也难与西方情人节“比拼”。

  市民表现:

  厌烦过节“老三样”

  中国“情人节”没有中国味!市民范小姐表示,“过节”过得和西方情人节一样!老三样—送礼、吃饭、看戏。礼物也西式化,多是鲜花、首饰、化妆品等毫无新意。记者在随机采访时发现,不少市民也抱着同样的心态。

  传统节日有没有市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位民俗专家表示,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民俗节日来临时,人们均会以年夜饭、中秋月饼、粽子及看赛龙舟等方式加以庆祝。他指出,像深圳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西文化日趋交融,“洋节”也自然受热捧。

  “七夕”未来:

  必找到合适消费符号

  对于七夕市场遇“寒潮”,这位专家表示,热闹不起来是因为“七夕”没有一个适合年轻人的活动作为“节日载体”。在西方情人节里,有情男女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节日载体”简单而浪漫;但在中国情人节里,并没有固定的消费符号来体现。而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魅力不减,其实和年夜饭、月饼、粽子等特定节日的消费符号大有关系。“七夕节”遇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节日符号,没有一种特定活动作为节日载体。想想,如果情人节没有玫瑰和巧克力,圣诞节没有火鸡大餐,节日气氛肯定大打折扣。

  在传统文化中,七夕节并非没有节日符号,但不管是抬头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还是穿针引线赛巧等活动,显然离现代人太远了。聪明的商家要做的是改造,把传统内核包装成漂亮的商品:比如,最符合“穿针引线”意思的十字绣就可以开发成七夕节的商业符号;又比如在某些地方有七夕节吃乞巧饭的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在一起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这不就是现成的“七夕大餐”样本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