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京27名民工天桥下露宿续:全国总工会介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00:54 华夏时报
北京27名民工天桥下露宿续:全国总工会介入

小伙子手持铁棍,看护他们的“宿舍”。实习生徐峥/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北京27名民工天桥下露宿续:全国总工会介入

有人已经回家,有人找到新活


  "27名民工被令住在天桥下"报道之三

  本报连续报道了27名民工桥下露宿、遇大雨只能蹲到天亮且被欠薪的事情之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昨天上午,在全国总工会有关领导的批示下,相关单位现场办公,24名民工(前晚已有3人离开)拿到工钱后,过街天桥下的那个所谓的"宿舍"也被全部拆除。

  -高层介入

  全总领导批示责令现场办公

  昨天上午10时左右,记者赶到北京市公联公司办公室了解情况时,其宣传部门负责人赵连山表示,他们单位领导见到《华夏时报》对27名民工在天桥下露宿的报道后十分重视,上午就派出相关工作人员赶到负责三环路过街天桥维护工程的下属单位--洁达养护公司前去调查,以便解决民工露宿天桥下的问题。

  赵连山说,他们派出工作人员后不久,全国总工会及北京市总工会的有关工作人员也赶到了他们单位去调查情况。之后,他们便安排公联公司工会带领全总及市总的工作人员赶到洁达养护公司。

  昨天下午,赵连山致电本报记者表示,通过他们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已经查明三环路过街天桥的养护工程是转包给"中研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具体实施的。赵连山表示,此工程又由上述单位的下属单位转包。

  全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昨天已责令相关人员去现场办公,"具体的操作细节,明天(8月4日)会出一个文儿"。

  -意外发生

  昨日中午时分有人强拆宿舍

  昨天中午11时多,在赶往西三环六里桥南里南侧过街天桥的路上时,露宿桥下的27名民工正依次站在天桥底下的"宿舍"挡板外,与另外十几名手持扳手等拆卸工具的民工打扮的人紧张对峙--一名民工手持一条铁棍站在桥底堆着的修桥材料上,怒视着眼前想要拆"宿舍"的人。

  "他们一来就动手拆我们宿舍。"据站在挡板外的民工们介绍说,上午10时30分左右,突然从外边赶过来一群人--其中包括几个领导模样的人--上来就动手拆"宿舍"。

  据民工们介绍,当时他们拦阻的时候,其中一位穿米白色衬衣、领导模样的人走上来,对着拦在挡板前的民工们大声斥责:"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然后指挥他们带来的那十几个人就要强行拆工棚。

  "那会我们也真的豁上了。"手持铁棍的那名民工说,如果当时那伙人真的敢强拆,他们会拼命保护的。53岁的民工李银柱也气愤地说,钱没到手,如果再把这里的"宿舍"拆了,他们就连唯一可以凑合着住的地方都没了。随后,双方开始对峙。

  上午12时左右,记者在现场找到了27名民工的包工头熊中国,就是此前本报报道中提及的那位熊姓包工头。熊中国对记者介绍说,他就是带着钱过来的,"工钱很快就给他们结了"。

  -尘埃落定

  民工拿到工钱,帮忙拆掉宿舍

  中午12时30分,眼看拆不了工棚同时也无法平息现场24名民工的愤怒,先前来的几名领导模样的人跟包工头熊中国碰头低声交谈了几句后,熊中国表示先给民工清算工钱,条件是算完工钱后,民工们必须立刻离开工棚,双方再无任何经济关系。经过半个小时多的清算,扣除先前的生活费及在工棚丢掉的发电机等费用,27名农民工共拿回了属于他们的15400元工钱。

  跟包工头熊中国结清工钱后,下午1时30分左右,现场的24名民工经过简单的收拾,将所有的行李搬出了那个“宿舍”。民工们刚搬出行李,那几名领导就开始指挥人动手拆工棚。几名刚搬完行李的人走上前去友好地帮助另外那批农民工拆掉那片他们之前住的工棚。随后在路边的空地上,几名年龄较大的民工将刚到手的工钱分发到每个人的手里。

  有人已经回家,有人找到新活

  “一会就坐车回家了,”53岁的农民工李银柱说这趟北京之行让他特别伤心,“回家休息一下,也忙忙地里的活。”李银柱说休息一段时间后,希望下次能在别的城市找份工打。下午2时多,24名民工当中的10名民工背上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而另外14名民工当天下午在香山一工地找到一份维修楼房的新活。

  本报昨天报道的想拿到工钱在易初莲花买件20元钱衣服的学生马云荣及另外两名民工前天晚上就已经离开了位于桥底的工棚。“没钱当然没买到衣服。”一位工友叹了口气后说,民工的愿望,大多数时候只能是愿望而已。

  -难定尘埃

  过街天桥下,又现露宿民工

  全总刚刚解决了27名民工露宿桥下的问题,昨天,记者驾车路过西南三环丽泽桥南辅路时,发现主路过街天桥的桥底下同样有一架跟刚拆掉的工棚差不多模样的工棚,一名年纪不大的小伙子一个人蹲在工棚边,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

  记者停车采访后得知,小伙子叫刘祥昆,从四川通江县过来打工,其老板竟然也是熊中国。“桥下条件都一样,漏雨,闷热,”刘祥昆说,为了工钱,他已经在该桥底等了整整半个月了,“其他十几个人等不到,都先回家了。我在这等着,现在每天都只能吃方便面。”

  昨天晚上7时30分,记者接到刘祥昆电话,说他住的工棚刚刚已经被一群人强行拆掉了。“我住的地方也没了,老板电话也不接,这可怎么办啊?”

  -各方点评

  全国总工会:有报道,解决更顺手

  全国总工会海员建设工会公路工作部部长耿兰芬表示,前天晚上他从本报了解到此消息后,昨天一早就安排北京市交通运输业工会工作委员会的相关领导前去调查处理此事。

  耿兰芬部长表示昨天一天他都在密切关注着此事的进展,并多次同现场处理事情的相关工作人员通电话,及时了解现场的情况,直到事情最后圆满解决。

  “有你们先前的报道,我们解决起来才更加顺手。”耿兰芬部长表示。至于其他类似的情况,他将及时协调有关部门领导,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冀驻京监管处:看到报道,非常震惊

  河北省驻京监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昨天下午联系到记者,表示从报纸上看见本报对过街天桥底下民工的报道后,非常震惊,该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过街天桥的地址,表示他们监管处将为那些民工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学者展江:应多报常态性事物

  一直从事媒体和媒体环境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表示,媒体监督在《27名民工被令住在天桥下》的系列报道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展江认为,社会上各层面市民都希望媒体能关注些常态性事物,最终消解具体问题,并进而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媒体应该珍惜社会公器的职能,好好发挥监督职能,多做《27名民工被令住在天桥下》和《11名民工吃包工头剩饭》的报道,促进政府部门解决具体问题。”(本报记者刘伟)

  新华网编辑:具有典型意义

  “民工住天桥下这则新闻是民工普遍生态下的特例。”新华网社会频道的编辑张改萍表示,她当时看到该则新闻后便将其放到新华网首页的社会频道聚焦栏目,希望引发全社会对民工问题的关注。

  张改萍说,《27名民工被令住在天桥下》体现了民工在大城市的无力,也暴露了民工在劳动保障方面法律意识的匮乏,特别具有典型意义。“新华网将会持续关注这一系列报道,希望27名民工的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本报记者刘伟)

  网友声音:应考虑他们的汗水

  我每天都开车从三环上下班回家,想起这些睡在天桥下的“三环工人”,今天开车回家感觉非常悲伤,尤其是那怀揣梦想初来北京的两个大学生,北京城在外地工人心中的印象已经下滑到“梦想破灭”的境地了。——网易网友IP:221.2.126.*

  建议相关单位或部门给这些农民工建设一些活动房先住着,农民工为北京的建设付出了他们的汗水和辛劳,建设单位应该好好考虑一下。

  ——新浪网友IP:211.154.3.*

  本报记者葛江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