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沈半数豆制品出自“黑作坊”(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5:40 华商网-华商晨报

  

沈半数豆制品出自“黑作坊”(图)

  皇姑区岐山路附近一“黑豆腐坊”正干得热火朝天

  ■本报记者王野摄新闻背景

  作为传统的加工行业,豆制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2000年开始,沈阳市政府放心办为加强豆制品安全,对几家大的豆制品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向社会公布放心豆制品名单。

  近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了解到,豆制品今年已被列入市场准入认证的名单,同时相关部门已将豆制品卫生标准的修订工作提上日程。

  地面上乱七八糟堆着一堆破烂儿,几个人用一个舀子轮流从锅里把豆腐脑的汁儿装到一个桶里,没人戴口罩,一个女人头发凌乱地来回抬着豆腐脑桶……

  日前,本报记者先后暗访了沈阳市内几处“黑豆腐脑”加工过程。

  “黑作坊”豆腐脑送向学校

  昨日早上,在沈阳市皇姑区昆山路一处平房内,记者正好赶上这家作坊热火朝天做豆腐脑的景象:

  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里,最里面放着上下床铺,地面上乱七八糟堆着一堆破烂儿,几个人用一个舀子轮流从锅里把豆腐脑的汁儿装到一个桶里,没人戴口罩,一个女人头发凌乱地来回抬着豆腐脑桶。

  无独有偶,距该豆腐坊不到20米远的几间瓦房内,湖北来沈的老郭就在这里做豆腐、豆腐脑。而且他还培养了两个“大客户”———皇姑区某中专和一所高中,每天早上他把做好的豆腐脑送给这两个学校的食堂。

  记者是以买家身份接触到老郭的。

  “这豆腐脑干净吗?”记者问。

  “自己家做的咋不干净?”老郭反问。

  可是,当记者提出看看他的加工间时,却被他拒绝了。

  记者从窗户外面向里看,一口黑黑的大锅、一台简陋的磨豆机就是他做豆腐、豆腐脑的全部设备。

  “你们有执照吗?”记者问。

  “都是小本买卖,办啥执照。”

  早市5家豆腐3家出自“黑作坊”

  昨天,记者来到了珠江桥附近的露天早市,这里有5家卖豆腐的摊位,只有两家卖的是品牌豆腐,其余3家都称“是自己做的”。

  一位来自于洪区的大豆腐摊主说:“自己家里做的,一天能卖20多板豆腐呢(一板大约24块),天天在这个早市卖。”

  对于记者提到的是否需要健康证问题,他不屑地说,“用啥健康证啊?最重要的是手艺。”

  调查中记者发现,从价格上看,小作坊和正规厂家的豆制品零售价差不多,最多差不过两角钱。记者询问了多位早市上买豆腐的市民,他们都说,“多少年了一直在早市买豆腐,习惯了。”

  随后,记者在沈阳一些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看到,那里的豆腐基本都是品牌的,“不是品牌豆腐根本进不了市场。”北行农贸大厅的批发商们说,但这里的豆腐销量一般。

  沈一半豆制品出自“黑作坊”

  记者采访了沈阳当地两家大型豆制品制造商,据他们估计:沈城百姓每天所吃的各种豆制品中,至少一半出自“黑作坊”。

  据业内人士估算,沈阳市区每天大豆腐消费量能有2000~2500板,干豆腐消费量更多一些,每天大约100吨。而沈阳地区大型豆制品企业数量不到10家,所占的市场份额和个人豆腐坊差不多,顶多能占一半。

  “小作坊的豆制品在加工工艺上是没有什么危害的,但是最让人不放心的是他们的生产环境,他们的加工空间基本很小,卫生条件差,大工厂用的设备都是不锈钢的,小作坊就很难保障,工人更不用提有健康证了。”沈一家豆业公司的靳经理说。

  市场准入将淘汰小作坊

  国家质检总局市场准入处处长马福祥认为,豆制品市场准入应将一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小作坊转产或停产,相应将涌现一批质量安全稳定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并逐渐扩大其市场份额。

  沈阳市质监局的相关人员表示,今年以来,他们对豆制品、腌制品等传统小作坊行业加强监管,重视每一个举报,为豆制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做好准备。

  市工商局则在流通领域严把入口关,对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加强监管,杜绝黑作坊食品流入市场。

  本报记者刘艳玲王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