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美法决议草案充满未知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7:15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王湘江

  联合国安理会5日对美国和法国当天提出的有关黎以冲突的决议草案进行了首轮磋商。这是自7月12日黎以冲突爆发以来,安理会第一次真正开始就结束冲突采取具体行动,让人们看到了早日结束黎以冲突的一线希望。然而,美国和法国在相互妥协基础上出台的这份草案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数,能否得到各方的广泛接受并得到切实执行还有待观察。黎以冲突
的发展前景依然令人深感忧虑。

  美法相互妥协的产物

  这份决议草案是在法国几天前提出的文本基础上,经过美法两国大使连续数天的秘密磋商后达成的。新草案的核心内容是呼吁冲突各方“全面停止敌对行动”,与法国原来要求的“立即停止敌对冲突”相比显然少了时间上的限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此前坚持的不停火立场。

  此外,为了实现所谓“全面停止敌对行动”,草案还特别要求黎巴嫩真主党停止对以色列的所有袭击行动,同时要求以色列停止所有进攻性军事行动。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条似乎对以色列一方有利,因为它剥夺了真主党采取任何攻击行为的权力,而赋予了以色列进行“自卫”行动的空间,但到底哪些行动算是“自卫”,哪些不算,似乎以色列一方仍有较大回旋余地。

  在发出停止敌对行动呼吁的前提下,草案还为下一步实现永久性停火和达成政治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铺垫,规定了以色列和黎巴嫩两方都必须遵守的原则性条件,其中包括解除包括真主党在内的所有民兵组织的武装、对黎巴嫩除政府以外的其他势力实行武器禁运、向黎巴嫩派遣多国部队等。

  根据草案,经过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的协调后,如果双方均同意上述原则性条件,联合国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条通过第二份决议,授权一支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帮助黎巴嫩政府维持治安,以实现永久性的停火。

  决议草案充满未知数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这份草案仅仅是在美法协调立场之后产生的,黎以冲突的当事方黎巴嫩政府、真主党和以色列都没有参与,至少是没有直接参与,被美国指责在背后支持真主党的伊朗和叙利亚更是被排除在外,因而这份草案所设计的解决方案能否为各方所接受并得到真正执行还存在很多疑问。

  首先,目前以军在黎巴嫩境内有约1万名军人,但草案不仅没有要求以军停止所有军事行动,更没有为以军撤出黎巴嫩这一最关键的内容作出安排,而以军撤离是黎巴嫩政府和真主党的一致要求。在美法公布决议草案后,黎巴嫩内阁中来自真主党的水电部长弗纳伊什说,以军必须全部从黎巴嫩领土上撤出,否则真主党不会停止战斗。一名没有透露身份的黎巴嫩政府官员说,草案没有反映黎巴嫩所关心的一些内容,其中之一就是以军撤离的问题,而这才是避免对抗的良方。

  其次,多国部队进入黎巴嫩的时间没有确定。草案中规定的原则性条件其实也是未来多国部队进驻的前提,但有些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例如,解除真主党武装就是一件难事,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在政府和议会中也占有合法的一席之地,靠黎巴嫩政府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此外,以色列不撤军,所谓的只允许黎政府军和多国部队进驻的缓冲区也就无法建立。

  再者,草案没有提及何时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海陆空封锁,也没有对黎巴嫩政府提出的把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地区交由联合国控制的要求作出回应。对于被真主党抓获的以军士兵,草案要求立即释放,但对于被以色列关押的黎巴嫩人,草案却没有规定以色列一方应履行的义务,只是笼统地说“鼓励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而真主党提出的停火条件之一就是要与以色列方面交换俘虏。

  联合国承受道德压力

  黎以冲突已持续3个星期以上,战火带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世界各国都在呼吁冲突双方尽快停火。面对这一切,肩负维护人类和平崇高使命的联合国却一直保持沉默。由于美国的阻挠,即便对于以军轰炸酿成的黎南部加纳村惨案和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丧生的事件,联合国也只是表示震惊和关注。联合国的无所作为已遭到了很多国家的批评,联合国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道德压力。

  在安理会内部,各国对美国袒护以色列的不满情绪也在逐步上升,并使美国实际上陷入了孤立。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说,由于美国偏袒以色列的做法破坏了联合国的声誉,安理会成员国对美国的不满情绪正在增多。他说,在安理会每天就黎巴嫩问题进行磋商的过程中,这种不满情绪都暴露无遗。(新华社联合国8月6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