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今天,谁让民间收藏变得艰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09:55 河北日报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准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文物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且,在这些民间收藏者中,不乏为购得“宝物”而一掷万金或是倾尽家私的痴迷者。然而,记者从河北省民间收藏协会了解到,从他们举办的多次“鉴宝”活动来看,民间藏品频现赝品。

  那么,是什么迷惑了收藏者的眼睛,又是谁让民间收藏变得如此艰难?

  收藏爱好者经验不足

  由于经验不足、眼力不够,初涉收藏的爱好者被骗是很平常的事情。

  省会有一位退休的老干部,特别喜欢收藏,目前他的藏品都快堆满两屋子了。然而有专家看过后发现,大部分都是赝品。但专家不忍心告诉这位老人,因为怕他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了。河北省民间收藏协会会长赵德润告诉记者,类似事例在古玩圈子里比比皆是。

  赵德润说,初涉收藏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依图索骥,看着书本上的文物图片去市场淘,希望自己万一能捡个“漏”,捞个宝,一夜暴富。但是现在造假技术很高,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收藏者极易走眼上当。

  省会就有一位退休技工,迷上收藏铜钱后,看到书上说什么铜钱珍贵他就照着图片去买。一次,他照图一下子买了200枚,他觉得只要里面有一枚真的就赚了,可鉴定结果却都是假的。

  许多卖家缺乏诚信

  现在许多卖家不诚信,为了将赝品高价出手,往往编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想方设法让收藏者相信东西是真的,有时候连收藏界的专家都可能上当。更有甚者,为了让买家放心,一些卖家手里还拿着专家出具的鉴定书。

  赵德润说,我省某市的一位瓷器收藏家就曾被卖家骗过。当时,那位收藏家在郊区看见一件做工非常精美的包银瓷器,卖家说自己的祖先清末时在宫里做事,清朝灭亡时偷偷将其从宫里带了出来,有好多人想出大价钱他都没舍得卖。这回看到收藏家诚心想要,表示可以便宜点转让。收藏家平生第一次见这种包银的瓷器,怕真的错失宝物后悔莫及,于是最终花十几万元买了下来。后来,找专家鉴定后发现是一假货。

  卖家除了自己骗人,还和一些假冒的鉴定专家联手坑骗收藏者。一次,一位收藏爱好者在北京的古玩市场看上了一件“文物”,怕自己眼力不行,就想请专家给鉴定一下。卖家一听马上张罗联系专家。经鉴定,专家出具了此物是真品的鉴定书。这下买家放心了,花大价钱买了回来。后经几位专家鉴定,得出的结论都是赝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赵德润说,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文物鉴定行业比较混乱,从业人员五花八门,致使有些并不是什么都精通的人浑水摸鱼,他们打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进行鉴宝,并且为了利益常和卖家串通一气坑蒙消费者。

  造假技术让人真假难辨

  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最大的烦恼莫过于买到假货了。然而,高明的造假技术往往能以假乱真,让人防不胜防。

  据省民间收藏协会副会长陈耀林介绍,我国曾出现过三次作伪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个高潮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大量复制、仿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三个高潮是近20年,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仿造的东西五花八门,作伪手段更为高超。

  作假的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物理和化学两种。化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作旧”,用化学溶液对仿品进行浸泡后,器物很快就会变样。让人惊奇的是,有些化学溶液能使铜锈从仿品中自然长出来,抠都抠不掉。在物理方法中,作假者有时会通过粘贴、镶嵌和挪移方法,把一些旧的、残破文物上的部件、皮壳粘贴到新的文物上面,然后沾土、上色,仅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迷惑买主。

  赵德润说,“拿玉器作假来说,因为沁色是判断古玉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仿制者会在这方面下工夫。”现在作伪沁色的方法很多:有火烤、涂料上色、化学药剂灼烧等。其中造得最逼真的是仿制者把新做的玉放入动物的身体内,让玉充分和动物体内的活血接触,三到五年后再取出,这种伪造的用血沁过的玉,一般的收藏者是很难看出来的。

  谈起现在的民间收藏,陈耀林说,目前收藏已进入了一种误区,许多人收藏存在投机心理,想借此发大财,因此买到真品就过度兴奋,买到假的就过度伤心。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把收藏当成一个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精神生活的事情,选择自己能够承受的价位,这才是收藏的本意。

  本报记者 马朝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