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农村大变脸处处像公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11:11 温州都市报

  吃过早饭,拿上二胡,沿着池塘边的鹅卵石小径,拨开沿岸垂柳,穿过九曲桥,坐到塘中的亭子里———瑞安市马屿镇冯桥村村民谢荣考的一天常常是以这样的情调开始的。乐音悠扬,塘边绿树丛间,村民们在轻松散步……

  这样的画面,不是西子湖畔的景象,更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随着“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在马屿推进,村民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家被“搬”进了公园。

  填粪坑铺设绿化带

  “以前这里一排都是粪坑,十几个,那个气味,你们根本受不了,一到下雨天,前面的路根本不能走。”80岁的马屿镇姜家汇村老太太郑玉比划着家边上的那一片绿化带。两年前,这里是全村露天粪坑最集中的地方。

  2004年10月,姜家汇村着手进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按照计划,村里几十个露天粪坑都得拆除。郑老太太急了。“这拆了,我们到哪里方便去啊?”拆除工作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村支书姜宗省一家家地跑,向村民解释工程的好处。两三个月的工夫,村里的露天粪坑全都没了踪影,换上的是四间崭新的公共厕所,郑老太太家边上的露天粪坑则变成一片绿化带。郑老太太家里也修了卫生间,现在嫁到外村的女儿叫老太太去住,她都不愿意去,因为女儿家没卫生间,反倒让她不习惯了。

  家门口设置垃圾桶

  将每户的生活污水通过管道集中,统一排放到村委会边上的沼气处理池中,经过发酵等步骤,产生的沼气输送到边上的老年活动中心使用,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再排到河里。姜家汇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让村里200多户村民清爽了许多,住在河边的村民姜宗朋深有感触。

  就在三四年前,村里沿河一带每家每户的垃圾都是直接倒在河边的池塘里,一下雨垃圾全流进河里,时间一长,河边就会弥漫着一股腐臭味,整个池塘成了一个大型垃圾场。去年,村里要建污水处理池,与河相连的池塘成了最佳地点。“垃圾池塘”被填平了,建上了几个巨大的污水处理池。池上面则修了一个700多平方米的公园。草坪、曲径、亭台,让姜宗朋觉得家门口变成了一幅画。

  “垃圾池塘”没了,垃圾怎么办?姜宗朋指着家门口的垃圾桶说:“每家都有一个,每天早上有人来收,还扫马路,可干净了。”

  村庄整治焕然一新

  家家户户的垃圾由村里派专人收集,统一处理,原先堆放垃圾的荒地则成了花园、健身点。村里的变化让许多原先反对整治的村民坐不住了。先前提到的谢荣考也是其中一位。

  谢荣考的老屋就在冯桥村的池塘边上。靠打零工维系生活的谢荣考生活并不宽裕,但在二十多天前,他却花了一千多元钱,把家门口近50平方米的荒地都浇上了水泥,砌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道坦。“这个塘子边上都整得这么好看,就我家这块地荒着,像缺了个门牙一样。”前两年,村里花200多万元,把村里的路都拓宽铺平、铺了绿化带,把两个池塘改建成了公园,还盖起了文化中心,全村焕然一新。这半年来,谢荣考越看越觉着自家门前和村里的环境不协调,终于下决心,把家门口也整治了一番。

  现在,瑞安市已经有398个村庄启动了“千百工程”整治,去年,瑞安还率先进行了村庄连片整治试点工作,马屿镇的12个村庄也是其中一个连片。“有村民的理解支持,我们还要建更多的示范村。”瑞安市“千百工程”办公室主任何志武说。朱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