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2万高利贷“压碎”几个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6:02 三秦都市报

  高息“借款”诱惑朋友“骗”朋友

  2004年9月16日,对家住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某单位家属院的李某来说,是一个今生今世也难以忘却的痛苦日子。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心地善良的他,不仅自己被一个要好的朋友骗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就连自己的好几位亲朋好友,也在自己善意的“照顾”下,一个个掉进“熟人”精心设计的高息“借款”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2004年9月中旬,和李某认识多年的一个老朋友任某(35岁,西安市灞桥区某单位职工),带着自己的两个朋友王某(44岁,蓝田县人)、唐某(38岁,和任某同单位),突然出现在李某开在半坡的丰华汽车修理厂,找李某帮点“小忙”。任某当时告诉李某说,他们三人在蓝田县正在筹建一个养牛场项目,并顺利申请了300万元的农行扶持资金,由于申请拿到这笔巨额扶持资金需要十几万的“前期费用”,他们三人手头可用资金有限,故开口向自己有钱且门路广的李大哥高息借款,目睹李某怀疑且犹豫的眼神,任某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四份关于该项目扶贫贷款的申请和批复的政府“红头文件”,信誓旦旦地对李某打保票说,这些“红头文件”都是自己一手跑下来的,绝对可靠。

  当年10月25日,李某首先给下岗失业的同学岳某打电话“借钱”,打下借条后,将岳某家中仅有的2万元应急存款,当着岳某的面亲手交到任某手里,双方约定还款期限为一个月,月息1000元;当年11月1日,在任某的要求下,李某又从朋友孙某手里替任某借到2万元现金,还款期限两到三个月,月息1000元;2005年2月11日,任某急急找到李某,声称扶贫贷款到了关键时刻,急需10万元给贷款人“打点”,看任某心急如焚的着急样子,李某二话没说便找到自己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傅某,将其辛辛苦苦积攒了一辈子的8万元血汗钱担保借给了任某,还款期限为两年,月息4000元。至此,任某利用“熟人”关系和高息“借款”的诱惑,短短4个月时间,就通过“熟人”李某累计搞到了12万“高利贷”借款。就在李某以及他的几位借款亲朋好友,日夜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降临时,借款人之一的唐某和王某,先后因涉嫌诈骗被蓝田县公安局、公安向阳分局立案调查的事实,瞬间打破了这些直接和间接“熟人”关系的“发财梦”。

  设圈套公然伪造四份“红头文件”

  记者调查采访了解到,其实,任某等三人设局骗取“借款”的疑点,在2005年2月11日借傅某8万元现金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在此之前,百般承诺一个月或两到三个月连本带息还岳某、孙某借款,可到了借傅某款的时候也没有兑现一分。另外,对方自始至终谎称扶贫贷款很快下来,所承诺的日期也是一变再变,直到看到最后成为泡影的事实。

  2005年3月12日,唐某因为多次骗车抵押借款的事败露,被当地公安部门以涉嫌欺诈立案调查,人也因此离奇失踪至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熟人”任某在李某的质问下还屡屡演戏,并再三承诺扶贫贷款仍在正常进行中,最晚当年5月20日下来就还上全部的“借款”。转眼到了任某承诺还款的日子,可李某等到的依然是一场空,也就是在这时候,没有拿到一分钱利息和本金的几位“被借款人”,在长时间等待“好消息”未果的情况下,相约找到李某要应得的“高利贷”利息。李某东拼西凑兑付了一部分利息后,将信将疑的他,就赶紧拿着任某留下的四份政府“红头文件”,委托律师找相关部门核实真伪。记者昨日从当初替李“办事”的开业律师事务所张勇律师处获悉,经核实,任某等人所持的四份“红头文件”都是伪造的。同年6月22日,王某也因为同样的案由被蓝田县公安局立案调查。至此,整个骗局才真相大白,但后悔已晚,由李某担保借出的12万元的高息借款,随着唐某和王某的先后“出事”,以及任某的莫名消失已经化为泡影。

  “高利贷”两年“压碎”几个家

  由于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12万元“高利贷”,都是由李某担保借给任某等人的,在长时间等待归还利息和本金未果的情况下,李某的这些好友们便找李某讨要利息。从2005年5月开始至今,因为无休止产生的高额利息,李某已经被这些当年的好友“围堵”了数次。随着唐某、王某以及任某的先后消失,连本带利近30万的债务几乎全背到了李某一个人身上。为了给相信自己的好友们兑现承诺,他被迫开始变卖自己的所有家产还债……

  2005年10月份,先是自己好不容易经营走上正轨的汽修厂被讨债逼得关了门,同年12月份,家中惟一可以来钱糊口的一辆出租车,低于市场价2.5万变卖还了“高利贷”。汽修厂关门了,出租车变卖了,原本富裕的家庭瞬间一贫如洗,16万元的利息付出去了,但巨额的债务随着没有着落的12万元“高利贷”本金继续产生,讨债者也因此没能止住讨债的步子,只要看见李某家中亮灯,就会有人堵门要债,搞得家中的妻儿夜夜摸黑不敢开灯。只因为无法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今年7月份,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妻子含泪提出分手最终离了婚。离婚后,李某无处栖身便借住在了朋友公司一个简陋办公室的沙发上。

  记者采访了解到,12万的“高利贷”不仅毁了李某一家,也同时让借出“高利贷”的岳某在今年年初因此离了婚,使得一个53岁的妇女成了孤苦的单身女人。被一次“借”走8万元现金的朋友傅某,虽然没有发展到家破的地步,也差点导致了人亡,无法面对被人骗钱的事实,傅某的妻子几次喝药自杀被人救活。

  本报记者 李海涛 实习生 段慧慧 张琳 林君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