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核心报道:收养政策“困”住爱心清洁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06:17 三秦都市报

  ■在火车站当清洁工的河南籍农民袁玉民义务收养两名孤残儿童15年

  ■15年来,两个孩子过着没有户口的“地下”生活,现行户籍制度和政策中的某些

  “门槛”让袁玉民一家痛苦万分

  ■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给两个孩子尽快报上户口

  三个弃婴 一段真情

  1991年,西安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正在建设的火车站广场地下商场还是一个大坑。这天傍晚,快40岁的河南信阳市淮滨县农民袁玉民在坑旁发现了一个包裹着的婴儿,刚出生没几天脐带还没有掉,已经没有了哭声。袁没有犹豫,抱起了孩子回到了自己的住处,与妻子一起用热水敷、喂奶水,总算把一条小命捡了回来。“是条命就得有个名”妻子说。当天西安刮大风,孩子就被取名叫“袁风顺”。

  1993年6月初,在原来的广场派出所附近的户外广告牌下,袁在下班后的8点多路过此地时,又听到了微弱的哭声。绕到背后发现又是一个男婴,有两三个月大,略加犹豫之后,袁玉民还是把这个生命抱回了家。当时是夏天,天还大亮,孩子被取名叫“袁明明”。两个孩子都以被捡到的当天作为他们的生日。

  2006年5月份,袁在西安火车站打扫卫生有很多年头了,凌晨在清扫城墙内侧时,地上的一条小毛巾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打开以后发现是个男婴。袁赶忙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把孩子抱回了家。抚养了将近一个月后,在夫妇两人上街清扫的时候,由于邻居在看护小孩时不慎,这个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男婴被人“偷”走了。得到消息后,两人发动周围群众寻找,但没有结果。对此夫妻两人还懊悔了好长一段时间。邻居则劝解两人:算啦,不该是你家的人,再说你已经收养了两个孩子了,日子太紧了。

  为了孩子独创“哑语

  1973年入伍的袁玉民在四川涪陵参加野战军整整7年,1977年7月1日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80年转业回家当了一名普通农民。在部队因为参建国防工程成绩突出,任代理排长获得集体三等功和个人三等功。1979年大女儿在部队出生,1年后二女儿也出生。回到家之后,身后的5个弟弟也要成家立业,自己又有两个孩子,家乡人均七八分的土地根本不能养活这么多人,没办法他只好带着妻子出外打工谋生。

  先后捡到两个孩子后,他家一下子有了四个孩子,经济的重担压得袁玉民和妻子喘不过气来。起早贪黑,四张小嘴仍旧填不饱。夫妻两人的事迹在火车站附近很快传开,孩子也受到大家的关心。卖报纸的拿来自己小孩的衣服,更多的住户从自己的家里拿来饭菜喂养孩子。这两个儿童成为了火车站附近的“知名人物”。

  1993年底,袁发现风顺的语言能力有问题,在经过检查后被确认为是聋哑儿童,袁的心一下子凉到了脚后跟。当晚与妻子相视无语坐到了上班时间,最后两人把扫帚一扛又去上班了。下班之后,天已大亮,袁拿出仅有的积蓄开始在岐山、宝鸡、咸阳、西安和老家给孩子治疗,最终没有结果。“无论如何,这是一条命,他有生存和健康的权利。”面对记者老袁这样说。

  接受了这个现实之后,袁开始了和孩子的交流。没有多少文化的袁在摸索中掌握了孩子的一些特点,独创出了自己的“袁氏哑语”,当然只限于和风顺之间的交流。

  为户口全家泪长流

  没有语言能力的风顺相当聪明,也很讨邻居的喜欢。谁家有难处不用招呼自己便去帮助。8月份一家人租住的尚俭路504号的一个小巷在暴雨过后成为汪洋,在家的几位老人在风顺的帮助下最终转危为安。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却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他就是一个城市“黑户”,没有户口,很多事情遇到了麻烦。弟弟明明也一样,没有户口,为此一家人经常以泪洗面。

  2003年风顺12岁时袁开始为孩子咨询如何报户口的问题并开始奔走,西安市民政部门和区民政部门都咨询遍了。有部门当时答应解决孩子的问题,但后来没了下文。某媒体当时报道了此事之后,公安户籍民警也来到袁家调查走访,结果一位女警的一句话让老袁很生气。“你自己有两个女儿,没有男孩,所以你收养了他们。”老袁昨日向记者说,即就是自己要男孩,谁会收养一个聋哑儿童呢?对于这种近乎侮辱的看法,老袁还是强压了怒火。送走了警察后,老袁才知道有两个条件是户口问题的门槛。

  一是由于夫妻两人的工资待遇非常低,每人每月只有380元,加上另外捡拾垃圾的费用,仍然不够抚养和收养条件;二是夫妻两人只有河南当地的户口,在西安没有自己固定的住所,因此也不能够与两个孩子建立受到法律和政策保障许可的收养关系。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老袁不时把这两道门槛向记者解释:火车站管委会即将给一线的清洁工人涨工资,两人的收入固定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加上再捡拾一些可回收的物资等,每月的收入接近1500元。最让他欣慰的是,两个分别在北京和广东打工的女儿还不时为弟弟寄回一些钱物,这足够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了。至于第二个问题,自己已经到西安工作了近20年了,于情于理都可以为孩子办理户口登记了。

  给记者提供线索的侯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看见袁妻在夜半工作时独自坐在道沿上流泪,冬天手上流着脓血也不停止工作,为的是赚更多的钱使自己够收养条件。

  好心义举感动西安

  老袁的义举除了感动着素不相识的侯先生外,也感动了西安的很多人。为了不耽误孩子的成长,风顺7岁时被父亲送进了西安市聋哑学校,学杂费被学校免除,老袁每天只支付孩子7元的生活费。这一上就是七年。学习完了中学的课程后,因为没有户口和身份证,不能在几年后高考,于是老袁把孩子送到了一所职业学校。今年9月9日当风顺把自己制作的“学习型”蛋糕送到父亲面前时,53岁的袁玉民哭了出来。

  二儿子明明今年刚上初一,由于老袁的事迹,明明在上小学期间的学费便被免掉了不少,为了让这个健康的孩子更有出息,老袁一咬牙托人把孩子费尽周折送到了39中,学校领导和老师听说后,只让孩子交了书本费等。

  为了孩子,老袁10多年来没有买过一件衣服,身上穿的全是别人赠的或在垃圾堆中扒出的衣服。在老袁租住的狭小的房子里,他对记者说:我不需要任何赞助和施舍,我现在只想让孩子不要成为黑户。因为现在大儿子马上面临着办理身份证的问题,出行没有残疾人证也遇到一些困难。二儿子几年后要考大学,没有身份证和户口,考场都进不了。加上两个男孩以后都要成家立业,一听是黑户,他们最终连谈恋爱的权利都没有了。我有生之年的愿望就是让两个孩子能够光光堂堂地生活。

  普通“上户口”引出系列问题

  针对老袁的情况,记者向公安户籍部门了解后得知,要给自己捡拾回来的孩子报户口,首先要向当地的民政部门办理收养和抚养登记,要有人证明确系是捡拾回来的孩子。然后根据民政部门的证明以及收养父母的户籍证明,当地公安机关才可以办理户籍登记。对于老袁来说,证人并不难找,难的是自己的户口还在河南,当地也不给孩子上户口,因为自己已有两个女孩,不符合收养条件。两头都办不成,孩子的“黑户”身份看来是要注定背一辈子了。

  西安桃园律师事务所的杨雄律师认为:在1994年《收养法》出台之后,才有了这一系列规定,即要证明确系捡到,登记备案后确定收养关系,才可报户。问题是老袁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法律出台之前收养的,考虑到法律的溯及力问题,老袁的孩子应该被允许报户口。

  记者同时还获知,由于老袁夫妻的户口均在河南本地,按照国家的户籍政策,孩子无论是亲生或收养都要按照父母的户口所在地登记办理。但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已经按照“有劳动关系、暂住证明且居住一定年限后,便可办理户籍登记”的办法给一些有类似问题的“老袁”们解决了问题。杨雄律师也呼吁,根据人性化的原则,本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的,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帮这位好心的清洁工一家解决这桩陈年老事。

  本报记者张锋哲实习生李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