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无压力公益你准备好了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11:20 公益时报

  - 本报记者 宋 扬 宋宗合 胡丽波

  中国并不缺少愿意做公益的人,据10月12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2001-2005年北京市和谐指数调查报告”显示,92.7%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有机会,我会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是帮助别人”。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志愿者和公益服务的要求太高了,高到志愿者和相关机构提供一种服务或者一些资源的时候几乎等同于一种牺牲,我们太容易将公益上升到一种“泛道德”的境地。

  公益机构谈公益压力

  “三重山”

  压力第一重——福利待遇低

  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孙忠凯, 2002年大学一毕业就来到星星雨——一个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当时,他和同班10个同学一起来到星星雨,4年之后的今天,只剩下孙忠凯在内的5个同学。

  毫无疑问,非政府组织福利待遇较低,成为同学们相继离开的重要原因,孙说,“福利待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谁都无法避开。”

  压力第二重——制度不健全

  工作所带来开心和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对于孙忠凯来说,问题就是,“我周末常常加班,但是从来没有拿到过加班费。”

  民间组织,尤其是一些草根组织,成立时间短,制度规章不健全,往往没有明确的员工绩效考核、奖惩制度。

  “我刚开始可以凭工作热情在做,但不可能一直靠热情来维持。”

  压力第三重——父母朋友不认同

  作为一个来城市打工的农村人,陈军不忙于给不是很富裕的家庭赚钱,而是做烦忧热线,为农民工解忧,提供咨询帮助。这在旁人眼里,陈军是个典型的不务正业者,尤其当这个人30几岁,还没有结婚成家。

  所以,在烦忧热线刚刚开通的日子里,陈军承受了很多的流言蜚语。不过,陈军笑着说,“我的父母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专家访谈

  张利:在普通道德水平上做公益

  (张利 上海学者 开复学生网负责人)

  任何一个公民社会的良好运作,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和机构对于社会服务资源的提供,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优秀的公民社会,它应该是能够提供足够多的社会服务岗位供志愿者选择,又能通过一种机制和力量,使这种志愿者精神和社会服务的现象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常态。

  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尊重自己的伙伴,而不是以苛刻的理念要求他们,更不应该以一种自以为的道德优势给他们一些不道德的精神压力。

  之所以把这种理念称之为“志愿者接力”以及“无压力公益”,其内涵在于,我们并不要求志愿者或者做公益的机构一定要以一种牺牲和剥削自己的形式来实现公益行为和目标,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能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在不牺牲自己利益和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同样做好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

  永远都不应该对一个普通人,普通社会机构提出高于社会普遍水平的道德要求,而是,我们应该力争在普通道德水平上,让更多的人和机构能够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公益服务或者奉献。

  贾西津:公益不应损害任何一方利益

  (贾西津,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

  有一种看法认为,在公益组织工作的人,做公益事业的人必然是牺牲自我权益,服务他人的人。

  我们整个社会都有这样一种看法,每一个民间组织,每一个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也都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种看法,以牺牲者自居,似乎只有这样,民间组织才能获得支持。

  这是一种社会文化观念的问题。在我国传统的道德观中,公私是绝对对立的,如果要为公众谋取利益,就必须牺牲自我,舍弃自己的权益。

  现在我们的社会依然没有认识到,公益是所有人共同的事,任何人都不排除在外,每一个人都是做公益的人,每一个人也都是公益的受益者,公益组织的人当然不排除在外。

  在公益发达的西方国家,公益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一种职业选择。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只是选择了一种职业、一份工作,他们不需要牺牲,不需要舍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而我们的社会公益观、慈善观不够正确,很多人认为,做公益的人,公而忘私,必然不是普通人,是“高尚”的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时刻都在做着公益的事。我们遵守交通规则是公益,帮助路人提一个很重的箱包也是公益,公益不一定是那些很了不起的事,这些小事也是公益。关键是,在这些公益中,不需要一些人牺牲自己的利益,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受益。如果一个人是慈善家,他不应该是奉献最多,是整个社会最吃亏的人。

  慈善公益的产生基于社会上每一个人自由平等,任何人不排除在外。公益应是多方共赢,不需要任何一方利益受损。

  这种深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公私对立观念,很难一下子扭转,所以,公益组织和公益组织工作人员很难立刻从公益压力束缚中解脱,短时间内,他们依然要承受公益的高压力,但社会应该有这样一种认同:公益组织工作人员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应该排除在享受公益之外。

  缘起

  范冰冰“拒绝扶贫”

  “由歌手晏菲、孙楠发起,蒋大为、冯小刚、周星驰、吴佩慈、傅冲等明星共同参与的‘明星一起来’扶贫活动,在国庆期间取得重大突破,而范冰冰拒绝加入引起争议不断。”

  近日,这个流传甚广的消息似乎掀起了评议热潮,一边厢有人兴师问罪,一边厢辟谣纠错,且不论消息真假,真正引起讨论的是包括明星在内的公众参与公益的态度问题。

  名人谈公益压力

  姜昆:名人做不到的,也希望被谅解

  我每天能接到大量的电话或者信,都是募捐的。有的我看看情况就做了,但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做不了。那天我就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当过知青的人捐了1000块钱,她丈夫得了肝硬化,快不行了,在宣武

医院,没钱治。再比如我们有个老艺人,听到他病了之后,我赶紧给他送了1000块钱,也是素不相识的。

  但是你不能指望一个刷子就把这个世界刷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我觉得,求助无可非议,名人做不到的话,也希望能谅解。

  解晓东:公告可以减压

  一直专心做中国娃音乐工作室的解晓东说:“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说,做好事不留名。我做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时遇到一些非议,但我发现,作为名人,做好事不留名就无法体现号召力,必须得留名,还得大张旗鼓地留名,这其实是有压力的。”

  但是必须破解这样的压力,解小东说:“就应该堂而皇之地告诉大家我在做公益活动,我在用我的概念来运作这些公益活动,我相信大家会认同并理解我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