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采访“琴童”故事央视编导落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3:20 大连晚报

  《琴童》在央视播出后,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参与整个拍摄过程的本报记者特地将此专题报道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采访“琴童”故事央视编导落泪

  新闻前言

  以小学生宋徽中拉琴筹款为题材拍摄的《琴童》在央视播出后,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市民感动落泪;央视记者在滨城采访拍摄的半个月里,本报记者作为第一采访人一直陪同,特在此将专题报道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首席记者徐瑾

  ■实习生邹茜罗晓娜

  “发生在大连的感人故事实在太多了,但我们相信,一个12岁孩子的纯真感情最能体现大连这座城市的性格本色。”一个月前,央视《讲述》栏目编导李彦莉来到大连,采访拍摄发生在小学生宋徽中身上的故事。记者跟随其采访的过程中,李编导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当然,这也是《讲述·文明中国》栏目选取这个故事呈现给全国观众的最重要原因。回忆《琴童》一片拍摄出炉的始末,片子背后的故事更让人感动和温暖,记者愿意将这些拿出来,与读者共同分享。

  拍摄前准备

  DV片内容让央视编导落泪

  《讲述·文明中国》是由中央文明办指导协调、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宣传节目。以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在故事中体现城市的文明和精神。因为大连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一,所以央视编导们自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我们这座城市。

  “刚一听说宋徽中的故事的时候,我就被这个孩子身上的仁义和爱吸引住了。”在谈到选取这个故事的初衷时,李彦莉编导这样告诉记者。而作为最先把宋徽中的故事报道出来的媒体,本报记者自然承担起了前期的沟通工作。可是当记者把这一想法转达给小徽中的父母时,却意想不到地遭到了拒绝。“我们的孩子不过是为同学做了一点事,更多的帮助是全体市民给的。”小徽中的父亲朴实的话语和不事张扬的做法,更增添了李编导对于宋徽中一家的好奇。“我想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家庭。”

  就这样,9月中旬的一天早上,记者带着李彦莉编导等人来到了小徽中的家。应李编导的要求,徽中父亲把自己用DV机拍摄下来的场面放给她看。那可以说是一个摄像“门外汉”的作品,镜头不时摇摆,光线和清晰度也与电视作品相差甚远。可DV片中所展示的那种原生态感情却感染了在场所有人,随着小徽中悠扬的琴声,所有人都陷入沉思。当迟云龙因患病浮肿的脸和小徽中专注的神情在DV片中交替出现时,所有过往采访的场景都浮现在记者面前,记者的眼泪流了下来,李彦莉编导也不住低头拭泪。

  带病拍摄到凌晨2时

  敬业精神奉献出好作品

  “宋徽中和迟云龙之间的故事,我以前看过报道,但这次看央视播出的《琴童》时,我还是再一次被感动。”“央视的报道无论从画面还是叙事手法,都十分吸引人,他们来大连拍摄的过程是怎样的?”昨日,不少市民纷纷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讲述了他们观看此次专题报道的感受。而回首央视编导在大连拍摄此片的过程,“敬业”是央视编导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

  经过李编导的再三说服,小徽中的父亲被央视编导的诚恳打动,最终同意将他们的故事呈现给全国观众。从那一天起的近半个月时间里,记者每天跟随李编导采访拍摄。因为录制节目需要绝对安静的环境,所以在9月中旬的大热天里,录制现场门窗紧闭,连空调都不能开。而所有人员则不能走动,因为任何轻微的震动都有可能导致画面出现抖动,这在要求“精益求精”的央视编导眼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不仅如此,因为拍摄光线的需要,现场还要支起两架大灯,闷热的天气加上大灯的烘烤,呆上一分钟就让人汗流浃背。

  对于采访对象而言,每次录制只有一两个小时,随后可以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录制。可是央视《讲述》栏目的李彦莉编导却必须一直“镇守”在拍摄现场。因为连续拍摄的劳累,李编导发起了高烧,可她每天一打完吊瓶就投入拍摄,连饭都顾不上吃,从早上7时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2时。正是这种“敬业”的精神,将一部完美的作品呈现给了全国观众。

  再现募捐场景

  市民的认同体现晚报影响力

  因为拍摄需要,小徽中一家必须到街头拉小提琴,再现一年前在街头筹款的一幕。“我们希望再现一年前的场景,再现当时市民对此将信将疑的态度。”李编导说,这种拍摄也是完善整个专题片情节的需要。

  接下来的两天,记者与央视编导一起,随小徽中一家来到了西安路一带和星海广场拍摄。随着小徽中的琴声响起,过路的市民纷纷驻足,不一会儿就围成了一个圈。“我认识这个小孩儿,我在《大连晚报》上看过他的报道,这个孩子太了不起了。”“你同学的身体怎么样了?我以前看报道时就想捐款,但苦于找不到你,正好今天我也可以献献爱心。”……市民们七嘴八舌地表达着自己的关切。

  可这却让央视的李编导犯了愁。“我真的没想到,晚报在大连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晚报的连续报道,市民都知道了小徽中的故事。”李编导说。因为没有拍摄到预期的画面,李编导十分遗憾,但同时她也被大连市民的热情所打动。

  两个孩子的决定

  1300元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这边,李编导仍在拍摄小徽中街头拉琴的场面;那边,不明所以的市民仍在往捐款箱里捐款。小孩、老人、甚至残疾人都纷纷解囊,表达对于小徽中一家的钦佩和对迟云龙的祝福……

  等到画面拍摄完毕,捐款箱中已经累积了1300元钱。市民的爱心不能辜负,小徽中和父母决定,将这笔钱仍旧送给迟云龙。可没想到,这次他们遭遇到了坚决抵制。“迟云龙的妈妈说,龙龙的病情已经好转了,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坚决不再收取捐款。”宋徽中的爸爸告诉记者。而迟云龙的妈妈则表示,龙龙病重的时候,是社会上的好心人将她们娘俩从绝望中拉了回来。“现在我们的情况好多了,我们不能再伸手要捐助。”

  怎么办呢?两个孩子的父母、记者以及央视的李编导都陷入两难中。难就难在市民的捐助和爱心不能辜负。“我们有办法!”在所有人犯愁的时候,宋徽中和迟云龙两个孩子也在一起嘀咕着什么。他们随即表示,可以把这些钱通过希望工程捐献出去。“我们这样也做了善事,相信那些好心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肯定能理解。”两个小家伙开心地说。

  两个孩子的决定使难题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李编导更看到了孩子身上可贵的品质。“大连是座美丽的城市,不但美在城市外表,更美在这座城市人的心灵。”李编导由衷地表示,她为与大连结缘而感到骄傲,她要将最美的大连展示出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