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水库变鱼塘 百万居民喝臭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7:2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南充市境内的升钟水库腥臭难闻,我们喝了几年的臭水,请媒体为我们呼吁一下吧!”连续几天,记者接到库区群众打来的热线电话。昨日上午,记者前往升钟水库调查此事。

  直击 湖水淡黄色有臭味

  升钟水库于1984年下闸蓄水,是西南地区大型的水利工程之一。进入南充市南部县
境内的升钟水库后,在何家湾一带,记者看到,水面上密密麻麻布满鱼箱,渔民们正忙着投食,俨然是一个天然的养殖场。

  “这地方臭死了,一到天晴出太阳,臭味儿更难闻!”一名老人走过来说道,这里养鱼的人数也数不清,他全家都饮用水库的脏水。记者问:“消没消毒?”老人说:“消啥子毒哟,猪、牛和人全都是吃这里的水。”

  记者来到水库堤坝边,只见水边的石壁上结着一层厚厚的黄颜色水垢,淡黄色的湖水中飘出一股异味儿。一名群众告诉记者,升钟水库承包给了重庆一个鱼老板,这个老板便向湖区倾倒化肥养鱼,将碳安、尿素、过磷酸钙等肥料倒在湖里,让湖水肥沃后长出微生物给鱼儿食用,使湖水遭到污染。一些农民为赚钱也在湖中建网箱养鱼,短短几年时间,网箱养鱼便一发而不可收。“湖水发臭不怪,不发臭才怪呢!”几名当地群众这样调侃道。

  原因 网箱增多污染湖水

  据了解,湖上养鱼的渔民大多是水库淹没区的移民,他们以网箱为家,携家带口常年吃住在箱上,所有的生活排污全部直排库区。

  除了鱼类排泄物和船只生活排污外,库区居民排污也是导致水质变坏的一个因素。记者从升水镇、保城乡政府了解到,升钟水库南部县境内有10个乡镇,所有居民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放水库。记者在这些场镇看到,下水管口的水全部未经处理便淌进了水库。

  据水库渔政所所长廖勇介绍,升钟水库枢纽和主体工程集中在南部县境内,水库常年涉及饮用水人口150万,牲畜180万头。水库年产商品鱼达1.2万吨,若按每公斤鲜鱼2公斤饲料转化计算,每年渔民向库区投放鱼饲料及鱼药近3万吨。

  廖所长告诉记者:“水库建成后,根据规划,库区内允许1600多口网箱饲养,由南充市有关部门办理养殖手续后,方得从事养殖业。”记者问:“现在有多少口网箱从事养殖?”“南部境内有4600多口,加上阆中、剑阁境内,恐怕有5000多口吧。”廖所长还向记者透露,南部县境内这4600多口网箱全部都未获得“水域滩涂养殖许可证”。

  问责 水质变坏谁之责?

  廖所长称,导致水质变差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天旱雨量锐减,水库蓄水量不到正常年景的一半,加之网箱密度增大,使水质受到影响;二是网箱摆布不均匀,仅大坝至何家坝一带不到5公里的水面,便有2500多口网箱;三是“渝升公司”与水库方签订了长达19年的养殖合同,该公司采取“散养”方式,在2年前将大量的化肥倾倒库内,对水质造成污染,经发现后被及时制止,并处以罚款,基本杜绝了向水中投肥现象。

  南部县环保局副局长王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两年异军突起的养鱼业对水库环境影响很大,政府和主管部门也束手无策,每年花在治理方面的资金多达100万元。环保局一负责人告诉记者,升钟水库属大型水库,库区地跨两市、三县,各市(县)在地域管辖上存在“盲点”和推诿现象,加之存在“多头管理”,水利、环保、升钟水库管理局等部门均负有管理职能,部分职能交叉重叠,没有形成保护水环境的合力。

  整治 省环保局提出5点意见

  记者了解到,经南充市、南部县两级环境监测站常年定期监测,升钟水库目前总体为Ⅲ类水质,其大坝段由于网箱养殖密度过大,常年为IV类水质,在枯水期有时下降为V类水质,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逐年上升,水质呈下降趋势。按照有关规定,升钟水库属于地表水Ⅱ类水域功能区,目前,库区水质已达不到功能区要求。

  南部县针对升钟水库水污染的问题向省环保局作了专题汇报。省环保局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成立升钟水库管理协调小组,由南充市政府牵头,协调解决水环境管理的重大问题;二是坚决取缔肥水养鱼,提倡自然放养;三是尽快划定升钟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督办、监管;四是当地环保部门加强对水库水质监测,纳入省管监控重点;五是落实经费、加大污染治理保护力度。5个多月过去了,库区百姓仍在饮用养鱼水,库区群众仍在期盼着。

  文/图特约记者程咏(短信代码:4266090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