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换一种眼光看自主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9:01 解放日报

  

换一种眼光看自主品牌
对于上汽自主品牌褒贬不一的声音,是因为对自主品牌国际化之路的不同理解———

  

换一种眼光看自主品牌
荣威的问世,确实不同于任何一次中国自主品牌的创立过程,因为“国外”、“合资”、“合作”等字样,与传统概念中的“自主品牌”、“自主研发”,似乎是格格不入的。

  本报记者 丁波

  昨天, 上汽自主品牌第一款新车荣威750正式亮相,五彩的灯光之下,源于英伦罗孚平台的荣威750让在场的媒体记者感到惊讶,它在外型和内饰的诸多地方,已经与原型车有很大不同,显现出新的“中国式贵族”气质。

  更不容易的是,上汽在沸沸扬扬的争论声中终于落下自主品牌的第一颗棋子,尽管这款有着英国血统的新车能否让上汽自主品牌一炮走红还是个未知数,但上汽坚持所走的“世界为我所用”的自主品牌之路,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必须从零起步?

  “荣威750借的是罗孚75的壳,这样做,到底算不算在搞自主品牌?”荣威第一款车已经下线,但这样的议论依然不断。

  在许多人眼中,上汽自主品牌的技术是买来的,而不是靠一点一滴从零起步搞研发出来的。

  其实,早在两年前,上汽“掌门人”胡茂元提出自主品牌的四条道路时,就引起过争论。当时,胡茂元认为,除一般意义中“靠自身力量自主发展”外,还可以通过“收购国外企业合作生产”、“深化战略合作合资生产”、“合资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等途径来实现自主品牌。但许多人对后三种途径不太理解,因为“国外”、“合资”、“合作”等字样,与传统概念中的“自主品牌”、“自主研发”,似乎是格格不入的。

  荣威的问世,确实不同于任何一次中国自主品牌的创立过程。

  纵向比较:上海过去的自主品牌凤凰牌和上海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凭着那股激情诞生的。1958年,上海汽车制造厂的工人们,把国外车辆进行“活体解剖”,变成一个个零件,再将这些零件分解到10多家企业研究制造,上海的工人师傅们用榔头、铁锤敲打出轿车的外壳和内部的一个个零件,拼凑成了第一辆“凤凰”车。如今,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远去,汽车技术早也一日千里,当初的模式无法重现。

  横向比较:奇瑞、吉利等走的是在车型设计上从模仿到创新的捷径,以至于在品牌问世之后,总是知识产权官司不断;一汽集团则在原有“红旗”和“解放”等自主品牌基础上,努力实现着老品牌的“第二春”;长安汽车步步为营,在微型车和经济型轿车上不断寻求突破……尽管各自路径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都并没有突破“以国内开发为主,模拟借鉴国外车型,从中低端市场切入”的路子。

  如今,上汽是把国外车型知识产权买过来,将国外企业买过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进行创新。上汽在2年多时间内并购韩国双龙、收购英国罗孚车型知识产权,让英国、韩国的资源都为我所用。在胡茂元看来,既然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国外资源来打造自主品牌,难道一定要从零起步或者闭门造车吗?

  自主与合资只能针锋相对?

  上汽20年成长历程,离不开一个词———合资。

  不可否认,上海汽车工业是在合资中实现腾飞的。1985年,上海大众兴建,成为最成功的合资企业,上世纪80年代就在德国停产的桑塔纳在中国热销20年,让合资企业和品牌引进塑造出了一个神话。1997年,上海通用成立,之后不到7年就跃上全国销量第一的宝座。如今,自主品牌诞生了,上汽旗下的合资企业想得通吗?会买账吗?有人担心外方会有意见。昨天,在荣威的下线仪式上,有记者问:“荣威750的潜在市场对手是否有上海大众的领驭、上海通用的君威?”

  对于这些疑问,上汽倒没有过多担心。上汽股份总裁陈虹在前不久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他没有看到市场在发展,没有看到产品越来越细分。”

  按照胡茂元的看法,过去,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在上汽旗下就没有“同室操戈”,而是共同发展;如今自主品牌的加入,也将形成三赢。

  他们的理由是:一方面,市场在发展,市场蛋糕是不断扩大的,自主品牌产品和合资企业产品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胡茂元表示,今年,全国汽车市场大概是670万-680万辆规模,预计明年增速会放慢一点,但还是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到2010年,中国车市将可能达到900万辆-1000万辆的规模。另一方面,市场在越来越细分,现在的市场上,一款车能卖到10万辆已经是很好的销量,超过10万辆的没几款。这说明什么?说明市场个性化程度在中国很明显,从这个角度看,自主品牌车的发展是有空间的,这个空间,也不是一定以挤占合资企业产品市场份额为前提的。

  胡茂元认为,上汽在合资多年尝到甜头之后还要搞自主品牌,是因为要成为一个国际性公司,必须拥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品,必须有自己的牌子。但自主和合资,不是针锋相对的,即使有适当的竞争,也不是坏事。

  在上汽2010年发展蓝图中,自主品牌将占整个集团产量的30%,合资品牌占70%。

  购买基础上再创新能否做到?

  对于上汽的“世界为我所用”的道路,一个深层次的担忧是:上汽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新车研发能力,打造出一款全新开发的世界级平台的新车?

  荣威750已经出现,但它毕竟是在罗孚75平台上开发的。业内的专家曾这样担心,利用罗孚、双龙的技术平台,能让上汽在高起点上打造自主品牌,可要在这个起点上再突破,要不依赖已有的罗孚、双龙车型,或许比从零起步需要更大的勇气。

  1个多月前,福特突然宣布将行使对罗孚(ROVER)品牌的优先收购权时,让上汽在罗孚品牌收购中陷入尴尬。原本上汽的计划是收购罗孚品牌后,直接使用这一品牌打开国际市场,如今只能重新规划。但胡茂元在这一次品牌收购战后却这样表示,“这或许一定程度打乱了我们的计划,但不一定是坏事,它将逼迫我们横下一条心,用全新的品牌形象来闯荡国际市场。” 罗孚品牌有好处,它有一定知名度,但它也有坏处,使用它,或许就会扣上英国贵族式传统车型的帽子,这样品牌的内涵与目前全球汽车最新潮流似乎有了距离。

  其实,与品牌一样,上汽在自主研发能力上,也存在着何时能取得全新跨越的问题。真正摆脱罗孚车型的影子,才能形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局面。

  上汽正在为这种全新跨越积蓄力量,上汽负责人表示,上汽目前已经在英国成立200人的研发中心,其中150人都是有从业20年经验的欧洲汽车高级研发人员;在上海,汽车工程院新址也在建设中,加上双龙的研发力量,上汽最终要形成4000人的研发队伍。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荣威750车型之后的第二款自主品牌产品W261,就是全新的不再基于罗孚产品系列平台创立的,现正处于样车测试阶段,将进行总计300万公里的整车试验,目前在欧洲的寒区、山区的高低温试验以及高速路试验都在进行中。W261倘若真能在市场热卖,就是对上汽自主品牌之路的最好评价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