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农民典型:王江涛种的桃子一个卖50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09:30 石家庄日报

  编者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是农民自身。建设现代农业靠谁?靠新型农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亮点是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对农民来说,务农并不是没有出路,只要掌握了科学知识,并运用到生产中去,就能创造出巨大财富。今日起,本报推出“新型农民系列典型”报道,目的就是通过那些新型农民的典型事迹,鼓励广大青年农民,开拓思路,善于钻研,勤于学习,努力建设美好的家园。

  新型农民系列典型之一

  王江涛种的桃子一个卖50元

  本报记者潘双清赵石星

  今年40岁的王江涛是平山县下槐镇建都口村的一个普通农民,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大手,怎么看都和村里的其他农民没什么两样。可是,别人种的苹果、桃,亩纯收入不过两三千元,而他种的果园亩纯收入竟能达到上万元。“学科学用科学,有知识的农民才叫强!”王江涛道出个中缘由。

  记者到达王江涛的果园时,正赶上他请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刘晓海研究员来现场指导。

  “这秋桃可真够大的,比我见过的最大的中华寿桃还要大。”看到树上一个个六七百克的大桃,又听王江涛说今年园内最大的桃单个重达900克,连刘晓海这样的专家都感到诧异:“现在我省最大的秋桃品种中华寿桃,重量一般也不过450克左右,这么大的桃你是怎么种出来的?”

  王江涛介绍说,他从高中毕业就开始种果树,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种了这么多年的果树,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前种果树不赚钱,都是因为果子没特点,只能论堆卖。要想靠果树赚钱,就得想法种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果子来,论个卖。为这事儿,他经常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介学习果树栽培技术,并把学来的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一次,他发现园里有一棵桃树上结的桃特别大,就试着把它的芽接到别的桃树上,结果长出的桃子又大又好吃。于是他像捡到宝贝一样对这些桃树细心栽培,现在已经嫁接了100棵。

  “有了好品种,管理上更要讲科学。”王江涛说,为了保证树上结的桃子个个都是大桃,他每年疏花疏果时都毫不犹豫,对盛果期的桃树每棵最多也只留95个果,其余的树按树龄递减。现在他的桃都是论个卖,750克以上的50元一个,700克以上不足750克的20元一个,500克以上700克以下的6元一个,照样供不应求。

  说起学科学、用科学,王江涛还真不含糊,现在他种着1亩多桃树、3亩苹果和将近1亩杏树。桃是他自己嫁接的“天红秋桃”。杏是有名的优良品种桔蜜王杏,单果重达60克。他选育的苹果解决了北方苹果不能全红的难题,苹果可自然达到国际全红标准,即100%红,他给这些苹果起了个名叫“太行红”,说是要让这些优良品种红遍太行山。目前,王江涛靠这些果树,年纯收入4万元,除了杏亩纯收入4000元左右外,苹果和桃亩均纯收入都能达到万元左右。

  王江涛的果园里不光树上结的果跟别人不一样,树下跟别人的也不同,地上全都长着夏枯草。“俺这叫生草栽培,这些草一到夏天就枯萎,不但能给果树提供肥料,还有助于抗旱。”王江涛喜滋滋地说。原来,这又是他学科学、用科学的一大成功之处。

  就因为学科学、用科学搞出了名堂,目前,王江涛已不仅是村里果树技术员,他的果园还被县武装部定为民兵科技示范园,他这个基层民兵连长成了全县民兵的致富带头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有更多的像王江涛这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他们脑子活,不仅懂得利用科学技术发家致富,而且敢想敢做,能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刘晓海研究员感慨地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