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两名富豪捐助贫困生10年 拒绝将事迹告诉媒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5:2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两名富豪捐助贫困生10年拒绝将事迹告诉媒体

资料图片 受捐助的孩子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他们的企业年缴税过千万

  十年来,他们每年都会前往贫困地区,捐助贫困学子

  他们拒绝惊动媒体和当地政府,拒绝透露自己的身份

  他们的善良和关爱感染和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孩子

  他们被无数的学生和家长喊作“成都好人”

  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

  在甘孜道孚,这所小学有的贫困孩子也曾经获得一些好心成都人的资助和关爱

  今年10月,记者在

宜宾市屏山县采访时意外得知,有两名来自成都的企业界人士连续3年来资助了该县数百名贫困生,屏山县只不过是他们多年来捐资助学的众多贫困县之一。他们的资助条件只有两条:不得惊动当地官员或媒体;不得向外界泄露他们的身份。

  就在追踪这两名神秘人士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像这样一直在暗中做慈善事业的成都富豪并非个别,在成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正悄然涌现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多是业界名人,资产过千万乃至上亿,住

豪宅、驾名车,每年夏季他们都会抽出时间亲自奔赴省内各个贫困地区,暗中捐资助学。

  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在逐渐加入这个不为人知的“慈善大军”------成千上万个贫困生、成千上万个贫困家庭的命运也因此而暗中改变。

  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查,记者终于揭开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神秘面纱,也由此探知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远方的关爱

  貌不惊人 他们捐助了75名贫困生

  故事还得从2004年说起。

  6月10日上午11时,赤日炎炎。两名中年男子满头热汗地走进了屏山县扶贫助学工程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彭屏打量着这两个陌生人:穿着朴素,看上去像两个普通农民。就在他暗自猜想两人多半是来反映问题或请求帮助时,两人开口了:“我们特地从成都来资助屏山的贫困学生。”

  这两个成都人接着要求提供全县的贫困生名单。彭屏吃了一惊。屏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户有20541户,贫困人口约7万余人,贫困生少说也有1万余人。解决贫困生的上学难问题,是县委县政府每年的工作重点之一。从前,以个人名义来资助的爱心人士一般能资助10多个贫困生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许是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两名成都人进一步自我介绍说,他们是成都两家企业的老板,有一定经济实力,只要是符合他们捐助要求的学生,他们都会尽力给予帮助。

  彭屏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将助学办现存的300多份贫困生资料全都提供了出来。两名成都老板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吹着电扇一坐数小时,对每一份贫困生资料都看得一丝不苟,一边看,还一边询问一边商量,仿佛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份份重大的业务合同。

  最终,他们选出了75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作为资助对象,其中高中生6名、初中生50名,小学生19名。两人对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作了比较,根据不同情况定下了200元至500元不等的资助金额,总计19810元。钱并不多,两人解释说:“这只是一种激励方式,是‘助’而不是‘包’,我们想让孩子们明白,这个社会有人在关心你们,你们并不孤独,但要改变命运主要还是得靠你们自己去奋斗。”

  随后,两人与助学办签订了资助协议,并当场缴清了资助款。彭屏这才相信,这两位成都老板的确是来助学的热心人,而且显然对捐资助学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办妥捐款事宜,已是日落西山。彭屏想请两人吃顿便饭,被婉拒了:“我们不能花你们的钱!”彭屏没有强留------他们莫不是嫌这贫困县的小餐馆不上档次?

  10多分钟后,街上一家小面馆里多了两个普通的外地食客,一人叫了一碗面。随后,两人驾着一辆半旧的丰田越野车,穿过崎岖的山路,消失在夕阳金黄的光线里。

  成长的力量

  三年 共捐助了235人次

  接下来的两年里,两名成都好人总是在每年夏季与彭屏联系,并要求彭屏提供当年的贫困生资料,从中选出品学兼优者,再亲自驾车将捐款送到接收者手中。3年下来,两人共在屏山资助235人次,总金额达11万余元。

  吉叶阿甲,18岁,屏山县屏边彝族乡街基村人,家里穷得连衣服都不够穿。在屏山中学上高中之后,他连每学期120元的住宿费也交不起。2004年,他成为两名成都好人在屏山的首批资助对象,领到了500元。2005年,正上高三的阿甲领到了第二笔捐款500元。但遗憾的是,阿甲由于基础太差,尽管非常刻苦,却未能考上大学,而复读生不属资助范围。但阿甲仍然心存感激:“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还承诺只要我考上,就会资助我读完大学,我会继续努力!”

  杨华林、罗万林、牟玉芳是受助的12名孤儿中的其中三名。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他们小小年纪就得靠自己一锄头一锄头地在田地里“刨生活”。入高中住校后,学校有食堂,米饭和素菜虽然都只需要3毛钱一份,他们却依然吃不起。这时他们得到了两名“成都好人”每年600元的资助,解决了起码的吃饭问题,学业因此得以继续。

  从2005年起,由于国家对初小贫困生实行了“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两名成都好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在屏山的捐助范围,主要捐助高中生及大学生。高中生每人每年600元,大学生每人每年2000至3000元。

  屏山县龙华镇顺河街的邓川疆去年考上了西昌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但邓川疆父亲与继母远赴外省,一去杳无音信。爷爷奶奶均重病缠身,全靠低保金过活。邓川疆能读完中小学,也是靠了当地爱心人士的资助。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带来的不是欢笑而是眼泪。正在一家老少发愁的时候,邓大爷接到了县助学办的通知,接着,20张百元大钞真实地领在了手里。老人老泪纵横。今年10月17日,邓大爷领到了第二批捐款2000元。懂事的孩子把低保金留给了爷爷奶奶,自己在外勤工俭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于那些一贫如洗、处于命运转折点的特困孩子来说,这些捐助让他们增加了一种扭转命运方向的力量。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27,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扶贫 助学”的相关新闻
中学组织学生包机扶贫助学 每人收费2000元 (2006-11-04)
扶贫助学存在隐性歧视 背后折射名校崇拜实质 (2006-09-05)
内蒙古扶贫助学工程四年累计捐资676万多元 (2006-05-30)
扶贫助学金帮助贫困生 (2006-05-18)
七旬翁把扶贫助学写进遗嘱 (2006-05-12)
76岁老太22年间为扶贫助学筹集善款7百多万 (200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