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惊动媒体,不泄露身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5:2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 |||||||||
资料图片 受捐助的孩子 特殊的要求 不惊动媒体,不泄露身份 “这些年我接待过各式各样的捐助者,但从来没有见过他们这样的。我真正地从内心敬佩他们。”在彭屏眼中,这两位成都好人是那么与众不同。第一,他们特别低调。“他们
从成都至屏山往返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两人总是自驾车往返,不带司机也不带秘书。从当天凌晨6时出发到屏山,再从下午5时从屏山返程,到达成都时已是次日凌晨。 第二,他们特别细致。每年,两人都会提前与助学办联系,请他们向学生发放“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助学申请表”。“有一次我们提供了250名贫困生的学习成绩,有两位高中生第一次与第二次上报的学习成绩分别是两次不同的高三诊断成绩,我们初审时没有发现,他们却发现了,这让我们很惭愧……” 第三,他们特别谦和。2005年,两人共筛选出85名贫困生为资助对象,资助金额合计35200元。可屏山县境内正在修路,9月20日,两人将捐款带至宜宾市,打电话通知受助学生代表和学校领导乘车到宜宾领取,“他们的态度总是很谦和很诚恳,他们说我们是在帮他们达成心愿,不仅主动承担我们的往返路费和午餐费,赠送纪念品,还再三向我们道谢,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 他们是谁? 十年捐助 十年关爱和感动 两名成都好人总是来去匆匆。三年下来,只有一些不经意的只言片语透露了他们的身份和经历。 今年9月22日,其中一名成都好人与屏山中学部分受助学生有过1小时“面对面”,交流中他透露,他其实从1996年起就开始捐资助学,每年都会捐助上千名学生,涉及省内多个贫困县,“我挣的钱除了必要的开支,剩余的就是帮助你们了,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也对社会的未来负责。”原来,这样的“爱心计划”两人已经持续了10年之久! 去年,两位成都好人开始邀约成都其它一些企业界人士来屏山“现场体验”,“他们说要搞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他们想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 两位成都好人的善举,给屏山贫困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援助,更有思想上的启迪。在今年与学生的见面会上,其中一位成都好人曾动情地提到,他小时候也是一个贫困生,也曾受过别人的资助,现在他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了,他就有义务去传递这份“爱”,“我不是来扶贫,我是来助学。过去是别人对我施爱,现在是我对你们施爱,将来你们长大了,也要记得对别人施爱,记得回报社会。” 这次面对面给屏山县中学政教处主任庄学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样的交流给学生们带来的震动非常大,他们从中收获的精神财富远远超过了捐款。” 华灯初上,他们在城市的哪个角落? 这两位成都好人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计划?他们为什么不愿让外界知道他们的善举? 屏山县教育局一直坚守着对他们的承诺,没有透露两人的身份和姓名。 多数受助学生都没有见过两位捐助者。据与他们有过一面之缘的学生描述:两人均中等身材,穿着普通,说话和蔼。其中一人肤色偏黄,似乎常在阳光下暴晒,笑起来有些憨厚;另一人则举止稳重。 从零星拼凑的情况看,这两名“乍一看像农民”的成都好人称得上“富豪”:两人的企业一年为国家缴税达千万元,捐款均系个人收入。他们会提醒受助学生:“我们的捐款都是劳动所得,都是缴纳过个人所得税的,每一分都是我们的一片心,希望同学们珍惜。” 10月26日,调查有所突破。从受助学生邓川疆的爷爷口中,记者终于得知了两名成都好人一人姓C,一人姓X。老人家也正为不能当面向两位恩人说声“谢谢”而抱憾。当记者结束采访后快走出小镇时,重病的邓大爷一瘸一拐、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记者同志,你要是找到了这两个好人,可一定要代我给他们道个谢啊,就说我这个老头子祝愿他们好人一生平安!” 采访车载着老人沉甸甸的祝福,驶过两位成都好人每年都要经历的路线。晚上7时,我们终于赶回了成都。此时,正是暮色降临,华灯初上,人群与车流往来不息,整座都市沉浸在七彩氲氤之中,祥和如海。因为捐助和关爱而曾经改变,并正在改变着无数贫困孩子命运的C先生和X先生正在这城市的哪个角落? 只在此城中,云深不知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