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央视《社会记录》:三个关于志愿者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17:00 央视《社会记录》
央视《社会记录》:三个关于志愿者的故事

姜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社会记录》:三个关于志愿者的故事

逯兴云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12月7日22:30首播《我志愿》,以下为节目内容。

  阿丘:今天我们继续讲述我们身边那些志愿者的故事。今晚,给大家讲的是三个小故事。主人公分别是一对夫妇、一群年轻人和一个曾经的流浪儿。故事发生在重庆;故事的背景是一台慈善义演晚会。

  画面:重庆电视台慈善晚会的宣传片。

  阿丘:从2006年11月3日到11月24日重庆电视台公共频道《记录重庆》栏目,播出了这样一条,慈善义演晚会的宣传片“中华慈善万里行关爱儿童红色之旅大型慈善晚会走进重庆”

  按照计划,经由这台晚会筹到的善款将用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儿童。这台晚会共招募了近百名志愿者。今天故事的几位主人公就是他们其中的几个人。

  第一个故事 关于简单

  刘洁:就是那一天他出去干什么了,办事吧,好像。

  逯兴云:对啊,那天我也忙,有事,

  刘洁:就遇到陈部长他们在,他时候筹备组在西亚酒店,

  逯兴云:他在西大酒店那里,他老拦不到车,

  刘洁:离我们家很近,

  逯兴云:就没有车,那个

出租车太忙,我们这里重庆是四点钟,

  刘洁:很多交班啊,加气啊什么的,不好坐,

  逯兴云:下午四点钟我看到他挺着急的,

  刘洁:然后我老公过去了,

  逯兴云:停下来他在那里招手,

  刘洁:他就把我老公拦住,

  逯兴云:停下来问他到哪里去他说他到奥体,

  刘洁:不知道怎么走,就顺便问他,

  逯兴云:就这样认识了。

  阿丘:刚刚说话的两个人分别叫陈洁和逯兴云。他们是一对夫妇,丈夫逯兴云的一次街头偶遇,改变了他们夫妇俩最近的生活。

  阿丘:逯兴云和刘洁经营这家小小的印刷厂已经有几年,那里是他们夫妇俩事业生活的重心。不过,最近,一次街头的简单相遇让他们成了志愿者。

  逯兴云:他们就讲他们是中华慈善协会的,在这里搞一个巡回

演唱会,他当时挺忙,我就讲我送你过去吧,就这样,他说那他说他以后要经常用车,他说在重庆打车也挺麻烦的.

  刘洁:我老公就说,你们既然是做那个的,那我也愿意加入你们这个志愿者,

  逯兴云:我说反正我老婆在家嘛,就是我们两个人也忙的过来,

  刘洁:我这个人又不喜欢打牌,没事就和他们一起出去玩,所以在家也没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逯兴云:这样子我老婆挺有激情的,她一听说这个事,她就说马上去,

  画面:晚会宣传片;刘洁和她的老公在车内交接车的影像.

  阿丘:就是和这次晚会的总负责人的一次偶然相遇,让逯兴云和刘洁成了这次晚会的一名志愿者.他们把自己的一台私家车贡献出来给会务组用,油钱也是自己出.他们的职务是司机,职责是保证会务组的日常出车.从此,这老公就全全负责印刷厂的工作;老婆一大早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就准时到会务组报道.为了一台晚会,就因为街头的一次偶遇,他们就这么出钱,出力,出时间,很多人并不理解.

  刘洁:人家都会觉得你们是做晚会就是挣钱,根本就不是做什么慈善。哪有什么慈善。但是他就不知道我们内部真正就是,那台晚会真正为了那个慈善而做的。

  刘洁:就跟他们解释,就跟他们宣传我们这个慈善的理念那些,让他们知道还是有很多好心人的。

  刘洁:还是有很多人理解的。很多人都会有那种想法,就说你们做晚会的哪里是做什么慈善,就像你第一次听那个话,感觉做晚会就为自己挣钱。

  逯兴云:怎么说呢,我老婆个人她心本来就这样子的,她觉得一个是做慈善,她也觉得反正有一个事,心老想着这事 ,我一个同学上班好好的,他做冲床的,就是冲压,搞机械的,他那天都要下班的时候,他上班了,那个手被那个机器冲掉了,冲掉全部没了,就只有一个手指了,有时候我想,这帮弱势群体他们谁去帮助他们,没有办法,没有人帮助的,你想要真正的这么多人如果说一帮一的话,是没有办法帮他们的。那我也想有他们这种,因为有那种成立这种慈善基金会,由他们来组织这个群体,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这一帮弱势群体,我觉得这事就好。

  画面:刘洁老公下车,走进会务组所在酒店。

  画面:夜。刘洁在开车。

  刘洁:因为我和我老公说了,都是农村出来的,我们知道那个艰辛真的,我们也是从农村通过读书的方式让自己脱离那个农村,自己出来创业,我们都没有什么背景,我们从小吃苦,虽然说比他们60年代的人要少得多,但是比现在的人肯定要多得多。我们也是70年代的人,他们吃那么多的苦,我们也知道,因为我们家是农村的,那个时候家里面也是没什么东西吃的。我小的时候,就是我班主任一直关照我,所以我觉得他说的那个事情真的感触很深的。

  画面:夜。陈洁在开车。

  阿丘:一对善良的夫妻,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些简单的理由,一段让人温暖的故事. 它需要注解吗?还是它已经足够?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 关于困惑

  画面:一帮志愿者、老魏、杨姐在酒店某房间开会。

  志愿者:我还是学生,现在毕业了,肯定也没多少积蓄。因为已经四个月了,四个月就这样一直在外面奔波,感觉确实现在已经到了尽头了 。

  杨姐:所以这就是我们,怎么说呢?真的我也很,心里,既难过也激动,你们的这些行为真的是也让人感动。

  阿丘: 您看到的情景是这次晚会自筹备以来几乎每天都会上演的一幕——开会。这些年轻人是这台晚会的志愿者,负责晚会的宣传和门票义卖工作。稍稍年长的两位是老魏 和杨姐,他们是这些志愿者的管理者,负责组里信息的上传下达。不过,今天的这 次会议和以往的比起来又格外有些不同,因为这些年轻的志愿者是来伸手要钱的!志愿者是不计报酬的

  他们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这种基本的志愿者精神。

  阿丘:您可能有所不知,这台晚会由于协调方面出了问题,一再推迟。这些志愿者本来以为10月份就可以结束志愿体验活动,可没想到晚会一拖再拖,他们把自己的钱都花光了;可是又不愿虎头蛇尾,就这么罢手不做志愿者了。于是,就找会务组,希望能解决些车马费。深知这些志愿者不容易又很无奈的杨姐,只好自己掏钱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画面:杨姐给志愿者每人一百块钱。

  杨姐:坚持到底,我们一定能见着我们大家在一起,笑也好哭也好是吧,能有那一天的。 好吧。大家再见。

  记者:今天的钱解决了,明天的钱怎么办?

  志愿者 :我们继续开展我们自己的工作。

  记者:可是还会没钱的,他今天的100块钱花完了,明天又没钱这怎么办?

  志愿者:不是,这只是现在时期的问题,以后我们会自己想办法的,而且会务组这边可能也会给我们想办法的。

  记者:你们打算想什么办法?

  志愿者:向家里求助,还有就是可以一边做我们慈善的事业,一边可以做我们自己的事业,找一份工作做什么也可以的。

  记者:之前怎么没有找工作呢?

  志愿者:之前其中的跨度太大了,本来我们晚会的开展时间是10月15号,现在已经做了四个月了。

  记者:有没有想过不做呢?这个事情。

  志愿者:没有,暂时没有想过。

  志愿者:我们既然坚持到现在了,真的。

  志愿者:不管我们的理想什么也好,自己的信念也好,不想放弃,我相信我们坚持到最后 会成功的。

  记者:这是一种精神,但是可能找工作不是那么容易很快就能找到的,说一定这个事儿结束了以后,还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这一段时间没有钱,活动怎么开展呢?

  志愿者:没想到他推到11月,11月又推到12月,现在又推到12月22号,已经推了三四次了,而且明星有很大的变动,这是我们不能左右的,也不能预料到的,因为当时毕竟我们怎么说呢?也是一番激情,各方面都感觉很那个,到了现在,根本我们不能预料到有这种情况产生,但既然进行了,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把这个事情使它圆满的结束吧。

  记者:你们怎么来定义志愿者这个概念?

  志愿者:志愿者,那我们来说,我们志愿为这个服务,但是志愿者为这个服务,我们不需要工资,但是不需要工资,但为了慈善,不可能不吃饭,多少给一点点生活补助我认为还是应该的,是这样的。

  记者:你呢?你觉得什么是志愿者?

  志愿者:就是全身心的投入这个事情,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大家也知道,真的。现在做到这一步,大家都很困难,很艰辛,我也知道,会务组这边肯定比我们困难。我相信这都只是暂时的。

  记者:你呢?

  志愿者:我,我就是慈善志愿者这个,倡导志愿者,我觉得志愿者还是要车马费,生活这一块儿都需要一点儿,我倡导倡导志愿者,宣传慈善这种理念。

  记者:如果说志愿者来到这儿,本来是为了奉献爱心的,他们反而要为这个组增加一些负担,这样的话,是不是有违志愿精神呢?

  杨姐:对,这个肯定也是。但是在这种处境下的话,我想他们来要钱也真的是迫不得已

  是迫不得已的。

  记者:可能志愿者要一次钱两次钱还可以,反反复复这样做的话,对他们反而是一种纵容。

  杨姐:对,这个我想的话,肯定这种状况,也不能是一直是这样的。所以我告诫大家的,那帮伙伴们,我们就是坚持这几天,有什么困难,我想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克服吧,如果是在这几天,他们还需要钱,真的是我如果能援助一点的话,或者是怎么着,只要我能解决的,我真的会顾全大局的。

  记者:那对那些志愿者可能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会养成习惯。

  杨姐:对,这个肯定也是,当时在这种处境下的话,我想,他们来要钱也真的是迫不得已,是迫不得已。这点所以说,我自身心里很清楚的,如果他们是属于那种好吃懒做的,你们今天能施舍给我,你明天也设施给我,如果是那种动机的话,那个我也会感觉到的,那起码的,在这个环节中,他们绝不是,他们等于绝不是这样做的,但是现在他们也是希望坚持下去。

  画面:新的志愿者来面试。杨姐老魏和刚刚那批志愿者对坐。一批新人(三个女孩)来。

  阿丘:就在杨姐刚刚处理完这些志愿者的事情时,一拨新的志愿者来面试,她们恰巧在同一屋檐下相遇。这些年轻的女孩很有激情,但显然对做志愿者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并没有心里准备。

  志愿者:但做什么事情都要靠磨炼,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慈善事业,今后我们消费者,这些顾客的事也不会更深入地了解,更深入地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

  记者:卢辉你跟他们说说,你们这一段时间三四个月都有什么困难。)

  卢辉:挺难,自己去体验就知道了。

  阿丘:这些志愿者在她们的脸上好像看到了和当初的自己一样的热情和冲动。虽然他也还在困惑中,不过,也许此刻的他们该更明白,做志愿者光有一腔热情还不行,还需要理性、扎实和克服困难的准备。

  阿丘: 都同为志愿者,长者显得无奈但很宽容;年轻人困惑却又坚持;新人富有激情,又有些盲目和冲动.然而这些矛盾之处也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因为这是”性情”! 我们来看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关于理想

  画面:姜林哭。

  姜林:我们没想要求,我只希望不管再大的困难,再大的艰难,把这个晚会做下去,不管付出再大,我们都负得起,都做得下来,怎样的代价,但是我不希望听到放弃这样的话,我也不希望听到取消这样的话,我们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

  阿丘:这个哭得满脸眼泪的男孩叫姜林,也是这台晚会的一名志愿者。负责这台晚会的宣传

  和门票义卖工作。这天,姜林从电话的另一端得知这个晚会由于协调工作没有做好,很可能面临停演,姜林哭了。因为,这台晚会对姜林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他来做志愿者和别人不同,他是来圆梦的。

  画面:森森孤学院报道的报纸;城市空镜;慈善万里行的宣传片。唐.吉诃德画面。

  阿丘:姜林。重庆通江县人。11岁的时候,因为家里父母关系不和,离家出走,成了一个流浪儿。16岁的时候因为抢劫入狱,被判刑7年。直到去年才从监狱里出来。刚开始服刑的时候,他几乎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直到有一天,有一位狱警给他拿来了一本《唐.吉诃德》,那年他20岁。从此,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唐.吉诃德那样能够扶危济弱。于是有了办一所孤学院的想法。所谓孤学院,其实就是孤儿院,只不过孩子还可以在那里学习。国家是有规定的,私人不能开办孤儿院。所以,这所所谓的孤学院开了不到10天就被依法取缔了。恰巧这台慈善义演晚会来到了重庆,得知了姜林的事情后,答应姜林,晚会筹到的善款,其中的一部份可以按姜林的意愿,捐给那些孤儿。以后再共同想办法,尽量让孤学院合法化,用合法的手段来帮助孤儿。一听对自己的孤学院有帮助,姜林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做这台晚会的一名志愿者。

  记者:这次做慈善的志愿者,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做孤学院吗?

  姜林:孤学院在我的心目当中它应该是占据了80%的地位,因为它比我的生命还重要,我是这么认为的。

  记者:你想奉献爱心,想有责任,不一定非得通过孤学院的形式,比如说你现在做宣传员,做慈善,也是一种奉献,你同意我这种说法吗?

  姜林:你想如果我心里面如果孤学院这种想法,我会就做一个慈善和爱心的宣传员,我会长期这样做的,一个信念的支撑,我不需要就是说每天去讲解慈善,当我每天能够跟流浪儿童生活在一起,跟流浪儿童的拥抱,能够被流浪儿童叫一声“哥哥”,对我来说,特别满足,更多一点。

  姜林:在我心里,我认为志愿者是一个有志向的,而且是一个有志向的一个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内心那种志向去拼搏去奋斗的人,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那种献爱心的人。

  记者:在你没做这个事情之前,你知道什么是志愿者吗?

  姜林:在我没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我认为就是在以前,好象就是,志愿者就是一个自愿去奉献的人是志愿者,但是我现在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志愿者应该是一批有志向的人,他才是志愿者。

  画面:姜林在公司、公车上做宣传。姜林哭。三个故事画面回放。

  阿丘:好了,围绕一场慈善晚会,我们引出了三段志愿者的小故事。志愿,有志的愿望,自愿的志向,其实,这些志愿者和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有最日常最普通的生活,都有具体的烦恼、困扰和梦想,如果说他们有一点点特别的话,那就是:这是一群本能地就认定很多事情和自己紧密相连的人,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分出了一些时间和心力,用在了和别人的生活有关的事情上,他们不光有内在的心愿,更有外化的行动——打个比方,如果说心愿像发动机,那行动就像车轮,有发动机的人大有人在,但能同时长出车轮、走上前去的人就少了。而且,他们是靠着本能和本色、靠着一股情不自禁的驱使就去做了,一切都发生得那么安静,那么自然,连弱点和缺陷都呈现得那么自然。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2;30首播,次日9:30,15:30重播

  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