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女儿难承受父母期望出现暴力倾向学业荒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06:27 中国青年报

  心航路教育网(www.xinhanglu.com)主持人/张丽珊

  小苇将自己封闭在家中已经半年了。她每天上网,偶尔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些东西。从电脑记录中,父亲知道她在看灵异小说,而她写的文章也充斥着血腥的味道——两个相爱的人遇到坎坷,男生被女生用刀砍伤,男生的眼睛被挖出来……看得父母胆战心惊。

  刚刚上初一的女生,内心为何充满暴力?半年来,小苇母亲一直想带孩子接受心理辅导,但只要一提,小苇就暴跳如雷,说自己没有病,是父母有问题。

  这天,小苇母亲来到心航路,她求助的第一个目标是如何让小苇走出家门,接受心理辅导。

  品学兼优的女孩被同学戏称为“侠女”

  初次见到小苇母亲,感觉她衣着得体、举止优雅,是一位颇具知性气质的白领。但在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她介绍孩子情况时思路凌乱,总是反复说:“从天堂掉到地狱就这么简单,我真倒霉遇到这样的孩子。”“我知道自己欠她的……”

  她的表现引起我的关注,孩子自我封闭是她唯一紧张的事吗?她的焦虑对孩子的情绪造成什么影响?我试图去触碰。但她却有意回避我的问题,也许回避本身也反映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直到现在,我都接受不了女儿变成这样!我常求她别再装神弄鬼吓唬我了,希望这一切快快结束,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我都愿意……小苇从小就很独立,我们几乎没费什么劲她就长大了。我现在后悔极了,知道自己亏欠她很多,我愿意偿还……”

  小苇父亲来自南方一个大家族,多年来家族中出过很多才俊精英。身为博士的他做事力求完美,追求卓越。孩子还没有出生,夫妻俩就规划如何对孩子实施“精英教育”。

  小苇母亲搜遍了书店里关于

家庭教育的书籍,觉得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只要将大拇指竖起来,孩子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努力向上。

  赏识教育的确使小苇从小就争强好胜。小学三年级做了大队委,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那时,小苇父亲在国外,母亲作为一个国际项目的牵头人在开发区工作。小苇放学回家自己弄饭吃,然后写作业,做学生干部也没耽误学习,这样的孩子着实让夫妻二人省心。

  一切变化都很突兀。小苇小升初后的暑假,母亲去国外考察。回来之后,发现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总是欲言又止,原本把父亲当做偶像的她和父亲越来越对立,甚至经常批评母亲太懦弱,容忍父亲的坏脾气和霸道……

  上了初中后,她成绩不好,还经常和男同学发生冲突,有一次在教室里撕扯男生的头发,被同学戏称“侠女”。父母感到莫名其妙,第二个学期,小苇索性坚持不再上学了……

  一个原本品学兼优的学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发展到与同学发生暴力冲突,并以牺牲学业为代价?

  经过小苇妈妈的多次努力,小苇终于同意和我见面。但妈妈劝她的理由是,有个喜欢文学的老师看了她的博客,希望能够与她交流。确实,为了了解她的情况,我上她的博客看了她的所有文章。

  成绩倒数还被赏识你以为我是白痴?

  小苇瘦削得让人心痛,她高昂着脖子,走进房门。父亲无意中扶了一下她的肩膀,她马上闪开,表情中充满厌恶。坐下后,她的目光始终不与我对视。

  “小苇,见到你我很高兴,你的文笔不错,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独到的思考,看得出你读过不少书。”

  “也没有。您别听他们俩乱说,我写的文章只能算是习作。”

  “你的习作让我想起了自己十几岁时对文学的热爱,很想不上学去当作家。”这句话果然收到了预期效果,小苇开始直视我了。

  “你是不是喜欢在家写作呢?也想当作家吗?”

  “不,我和您不一样。我可不是因为想当作家才不去上学的!”小苇有点儿激动地反驳。

  小时候,小苇和别的孩子一样涂鸦,母亲就惊叹女儿是绘画天才;小苇写了篇小文章,母亲就预言女儿以后肯定能当作家……在母亲的赏识中,小学阶段的小苇充满了自信,认为自己是能成大器的“天才”。

  她很少跟同学交流,觉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她认为老师只看重成绩,是应试教育的奴隶;她也不大看得起母亲,认为母亲没有专业水平,不足以引领自己成长……

  考入重点初中,小苇发现世界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同学中有艺术特长的太多了,自己的那点皮毛根本拿不出手;同学中成绩优异的也太多了,她拼上所有力气成绩还是倒数;她将希望寄托在作文上,可是她的作文在老师眼里那么普通,从未被表扬过。

  小苇茫然了,为什么大家眼中的我和自己心目中的我有那么大的反差?是我太差了,还是缺少机会?小苇每天都在想这些问题,上课无法听讲,回家无心写作业。

  母亲不明白,一贯争强好胜的女儿为什么每天都耷拉着脑袋?她觉得这时恰恰应该多给予孩子“赏识”,她像从前一样不断地说:“你是最棒的!你已经很优秀了!”……

  这些话却招来小苇巨大的反感。她好像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觉得妈妈在嘲弄自己:“你认为一个成绩要倒数的孩子是优秀的吗?你以为我是白痴?我不上学了!”

  12~20岁的孩子面临最大的成长话题就是自我同一性问题——“我是谁?”这个时期是一个人反思自己、形成自己、确立自己人生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在成年人的影响下勾画出理想的自我形象,这些形象往往是成功、有能力、受人尊重的;而现实生活中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习、人际交往、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压力,理想中与现实中的自我很难统一。自我同一性出现混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该往哪里去,不太肯定自己,也不能把握自己。

  小苇的母亲在实施赏识教育时没有原则、缺乏横向比较,不但没有激励小苇,反而加剧了小苇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母亲为小苇勾画的理想自我太具诱惑性了,当她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达到目标时,为了捍卫自己的自尊心,她宁可选择逃避,也不愿承认自己并不出类拔萃的现实。在孩子成长中,家长要注意为孩子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时,千万不要脱离孩子的实际水平。要知道,过高的目标水平会使孩子经受太多的挫败感。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95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