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男子自办家宴 七年款待两万客(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33 国际在线

  ■车祸之后不像以前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

  记者:这7年多到底有多少人在你家吃过饭,你统计过没有?

  黄珂:少的时候十来个人,最多的时候有60多人,那是“黄友会”第一次开张的时候,平时也有几次来了50多人。每年大概有两三千人,7年下来大概有一两万人了吧。

  记者:7年下来招待这么多人,相对一般人交朋友而言,显得太“过分”了,你觉得呢?

  黄珂: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不是刻意的结果。就是1999年末搬到望京之后,有一段时间我老呆在家里不出去,朋友们就主动来找我吃饭聊天,自然而然地人就多起来了。

  记者:我看有报道说你这么好客,是因为十几年前的一次车祸中,你是4人当中唯一的幸存者,所以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黄珂:这个说法有些牵强了,是媒体非得挖出一些深刻意义才这么说的。其实,我做这些还是天性的原因。当然车祸之后,心态更放松了,不像以前把什么都看得那么重,尤其是钱包。

  记者:你觉得是什么吸引这么多人来你家吃饭的?

  黄珂:我自己总结了3个原因。首先我是个单身汉,来我家没有女主人的脸色可看,对一般人家来说,女主人脸色晴朗就可以多坐一会儿,脸色阴沉就只能早早走人了,来一次两次吃饭可以,要是天天来,天下没有哪个女人能够忍受的。其次,我这个人比较糊涂或宽厚,进门来就平等招待,朋友们来这里也很放松。最后是我家的饭菜还是有些特色吧,我是重庆人,做的主要是四川的民间菜,饭菜比较简单、自然,这与外面吃到的饭菜有些不一样。

  ■我的收获就是“收藏”了很多朋友

  酒足饭饱之后,来的客人陆续告辞,黄珂和几个留下的朋友打起了扑克。还有几位留下的客人,有的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有的去书房里上网,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随意。

  门口则摆满了一地的拖鞋,门边的鞋架上也密密匝匝地挤满了拖鞋,都显得有些旧,由此可以想见“黄门家宴”平日的盛况。主人黄珂则自始至终带着被朋友认为带有“佛性”的微笑,言语不多,但是会把每一位进门的朋友都关照到。

  记者:每天人来人往,应该会感觉到累吧?

  黄珂:人来多了,的确很有压力。

  记者:压力是指什么?

  黄珂:人太多了,家里的空间太小了,厨房也就8平方米。后来朋友就提议和我一起在798开了一家叫“天下盐”的饭馆,再后来在小营又开了一家,现在正在筹办第三家,目的是分流一部分朋友到饭馆去,那里空间大一些。

  记者:分流的效果达到了没有?

  黄珂:有一些效果吧。不过朋友们还是愿意到我家里来,有时候我不在家,回去一看,家里也有一群人在吃,他们觉得还是在家里吃饭的感觉好一些。

  记者:每天付出那么多,那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黄珂:最直接的就是收获了朋友,朋友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来越大。我以前说过一段话,人家问我收藏什么,喜欢收藏什么,我喜欢收藏的是友谊,就是收藏朋友。

  ■我不是孟尝君 饭桌拒绝谈论与利益有关的话题

  因为黄珂的饭局,也产生了一个新词汇:黄友会,也就是黄珂之友联谊会的简称。“黄友会”是在黄珂2003年过生日的宴会上,由前来祝贺的朋友们提议成立的。他们还出版了一本名为《黄客》的杂志,取的是黄珂名字的谐音,也是黄珂的客人的意思,现已出版了两期,64页,8开本,比市面出售的杂志还精美,内容多为诗词散文。

  记者:因为你而形成一个圈子,觉得高兴吗?

  黄珂:其实对成立黄友会我是反对的,如果成立组织就要有章程有活动计划,这就是一种约束了,我不喜欢朋友交往之间有约束。我的理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天下就太平富足了。

  记者:有人把你比作“望京孟尝君”,你觉得呢?

  黄珂:这个比喻不对,我不是孟尝君。孟尝君那是养食客,有目的有计划,为自己造势。我就是以家宴招待朋友,大家在一起好吃好喝,随便聊聊天,聊什么都可以,高兴就好,拒绝谈论与利益有关的饭桌话题。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