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探访皖北留守老人:她们在老家不容易(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1日17:33 都市快报
探访皖北留守老人:她们在老家不容易(组图)
  在曹玉兰眼里,在温州打工4年的儿子宋道奎已经是浙江人了。见记者拍照,她逗着小孙女说:“你们老家来人了。抱去吧,带去见你爸妈。”

探访皖北留守老人:她们在老家不容易(组图)
  见家里有陌生人在,王学霞6岁的孙子王龙扭动着小小的身体,怎么也不肯露出一丝笑脸。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他任性又倔强,王学霞觉得带孩子不容易。

探访皖北留守老人:她们在老家不容易(组图)
吴长英的老伴和三位老人在打麻将,冬日里没有农活,老人们就这样打发着时光。吴长英帮忙带着小孙子。

探访皖北留守老人:她们在老家不容易(组图)
陈茹抱着大儿子的孩子、1周岁的小孙子,陈茹要孩子和我们说:“恭喜发财!”小孩子举起胖乎乎的小手做了一个揖。他还会抛飞吻。

  吕宏

  又有一批年轻人离开村庄,外出寻找新的生活。

  72岁的杨学勤不知道儿子去哪里了

  记录

  本次报道博客:都快网 kbzgxw.blog.dukuai.com

  凤阳是个有名的地方。14世纪这里出过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我小时候就知道这样一首歌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县还因为小岗村出名,小岗村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俗地说是分田到户)的发源地。1月18日,我们去采访的地方就在小岗村的旁边,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梨园。

  记 者 吕 宏 摄 影 夏 阳

  去梨园是因为王刘利的一个电话。

  王刘利,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梨园村人。现在,他在杭州一家橡胶厂做配料工。

  在打给快报“妈妈,今年我们一起过年”的热线里,王刘利说:

  “我出外打工10年了,在杭州也有4年。出来打工后,就再也没有和母亲一起过过年。母亲年近60,她大字不识一个,连她老人家的生日我也记不清了。

  “小时候,我放牛掉进了河里,结果吓着了,常常半夜里惊醒跑出家门。父母轮流背着我,倾家荡产带我到县里、镇上的

医院去看病。

  “我母亲太苦了!这么大年纪,还要去一个窑厂拉砖。父亲在前面拉,母亲就在后面推,父亲腿有病后,拉不动时,母亲就跪在地上推。

  “我刚来杭州时,没找到工作,没脸面给家里打电话,几个月家里都没我的消息,母亲以为我失踪了。在村里,她见到人就哭。

  “这个春节我也不能回家过年。

  “我这个儿子一点都没有尽到孝心,我不是个孝子。”

  梨园村老年人口占了1/4

  梨园村隶属于凤阳县小溪河镇,也叫梨树园,据说从前这里梨树满地,花开如雪。后来这里就没有梨树了,至于什么时候没有的,42岁的村委主任吴波也不知道。

  梨园地处江淮丘陵,冬日里,村子四周的白杨树光溜溜的,整个田野看不到一点绿色。这个季节,村里的老人们都笼着棉袄袖子,蹲在有阳光的屋前墙角晒太阳。

  吴波说,梨园村有309户,1184口人,2483亩土地。长期在外务工的有23户人家,农闲时出外打工的200多人,总共400多人在外务工,占到全村人口的1/3,长期外出务工的人员,每人每年大约能节省8000元带回家。

  在梨园村,老年人口占村总人口的1/4。这里一年种一季水稻、一季麦子,基本靠天吃饭。2006年,梨园村的人均收入仅为1500元,低于凤阳县的农民人均收入。

  说起王刘利,吴波说,他们一家的情况比较特殊。

  他家没有土地

  吃的米是捡来的

  王刘利家就住在梨园村口。

  王刘利的父亲王吉传今年63岁,母亲王学霞58岁。

  王吉传他们不是梨园人,1985年,他们从安徽省定远县东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搬迁到这里投靠亲戚。王吉传说,那个小山村直到现在也不通车,在那生活看不到希望。然而,由于户口不在梨园,王吉传他们在这里没有分到土地,而在老家定远,他们的户籍早已被取消了。

  没有土地,意味着就没有口粮。

  王学霞总是等村里人收割了麦子、稻子后,去捡人家不要的麦穗、稻穗。舀了一勺米缸里的米,她分辨着说:“这是糯米,那个是粳米。”没有粮食,王学霞也没办法养猪。家里只养了4只鸡和1只鸭子。

  没有土地,王吉传一直靠在村里的窑厂打零工贴补家用。这些窑厂是河南人开的,村里人很少在窑厂干活。2004年王吉传得了伤寒,左腿一直到现在都没有知觉,从此,他也干不了重活。王学霞说着,眼泪就流下来。

  王学霞的邻居,65岁的张运霞过来劝王学霞,她叹了口气说:“老人在家不容易。”

  张运霞的大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女都在宁波打工,她说大儿子要回家过年,儿媳和孙女都不回来了。

  张运霞家里有20多亩地,他们种了黑豆。这里的黑豆以前出口韩国和日本,收购价最高时6元多一斤,后来黑豆出口的关税高了,很少有人来收购,有些人压价压到1元左右。张运霞觉得种植的成本都收不回来,一直就放在家里没有卖掉,现在家里还压了7000多斤黑豆。

  张运霞说:“做农民有时种了东西换不来钱。但他们比王学霞家好些,有地种,饭总有得吃。”

  2004年儿子回家住了一晚

  给爹妈留下600元钱

  王刘利出生于1976年。

  王学霞还记得王刘利小时候掉进河里的事。她说,农村里的老人迷信,说要给孩子拜一个姓刘的干爹,孩子就能保住命。王刘利的名字是后来改的,“刘”是“留”住的意思。

  王吉传买了2元一包的三环烟,招待客人。他说,王刘利现在能挣多少钱,家里也搞不

  清。在杭州,刘利也不容易,他不抽烟也不喝酒,在杭州租房子一个月要200元,其他花费算起来,一天要用20元。就这样,王刘利一年能省下6000元钱,这些钱要留给王刘利的儿子王龙以后上学用,王吉传两老生病也指望着王刘利挣来的钱。

  王吉传说,王刘利2002年到现在只回了两趟家。2002年王刘利在南京做些小生意,卖面条,但“干不得钱”(赚不了钱)。2004年9月,王吉传得了伤寒症,医药费用了6000元,其中4000元是通过亲戚向信用社贷的款,到2006年底才陆续还完。

  2004年10月1日,王刘利带了1000元钱回家。他给儿子买了一辆小自行车,住了一晚,给父母留下600元钱,就又出门打工,到现在再也没有回过家。

  听到“爸爸”两个字 他忽然大哭了起来

  王学霞带着孙子王龙住在儿子的房间,那是王刘利1999年结婚时的新房。当时家里花了近万元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给女方做彩礼,但后来孩子的妈妈还是走了。2005年王刘利和妻子离了婚。

  说起小孙子现在没有妈妈,王学霞的眼睛又湿润了。“没有留住媳妇”让王学霞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18日中午11点,王刘利6岁的儿子王龙从学前班放学回家。

  自从母亲离开了家,王龙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王吉传说,你爸爸让叔叔阿姨来看你了。听到“爸爸”两个字,王龙忽然大哭了起来。

  王学霞说:“别哭,给叔叔、阿姨唱一个世上只有妈妈好。”王龙使劲挣脱王学霞拉着他的手,躲进小房间,无论爷爷、奶奶怎么劝,王龙再也没笑过。

  他们不愿意再回梨园

  和王学霞一样,曹玉兰的儿子也在浙江打工。

  53岁的曹玉兰是村里公认的勤劳女人之一。

  梨园村大多数新房,都是靠子女外出务工赚钱盖的。而曹玉兰家的两层楼房完全是他们夫妻俩务农,省吃俭用盖起来的。那是在2005年,用了6万元钱。

  曹玉兰的儿子宋道奎今年28岁,在温州打工4年。他一直反对曹玉兰在梨园盖房子,他希望自己能在城市里安家。曹玉兰还是盖起了房子,并且在新房给儿子办了婚礼。“这里才是家。”倔强的曹玉兰说。

  宋道奎在温州一家公司做保安。曹玉兰说,前几天儿子还打电话来,说公司给他过了生日。他很争气,还入党了。

  曹玉兰的孙女靓影两岁了。她出生在温州,生下来一个多月,曹玉兰去温州将孙女带回了老家,孙女完全是她用奶粉、米糊喂大的。

  今年,宋道奎不回家过年。儿媳妇刚打来电话,害怕女儿冻着,要邮寄鞋子来。曹玉兰有些不高兴,在电话里说:“难道我会让孩子挨冻?你们不要担心的。”

  其实曹玉兰希望儿子能回梨园来。宋道奎在温州月工资1500元,租房子一个月150元,还要其他的开支。曹玉兰觉得家里有20亩地,种麦子种花生,也来钱。但宋道奎他们已经不愿意再回梨园了。

  儿子虽然不回来过年,曹玉兰还是腌制了好多鱼、肉晾晒在阳台上,准备托人给儿子带去。

  一些留守老人“生儿不防老”

  吴波说,梨园有一些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比较差。

  72岁的杨学勤,一个儿子出去打工两年了,家里什么都不管,村里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杨学勤全家有承包田20多亩,基本荒废了。

  我们见到杨学勤时,他女儿正在给他做中饭。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表情漠然,完全不理会有人走近了他。杨学勤有严重的气管炎,一个劲地咳嗽。杨学勤现在由女儿给他一部分口粮,手头上没有一分零花钱。“儿子不正干(不争气),生儿也不防老。”老人的女儿说。

  现在凤阳县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民每年每人交10元,政府补贴2元,这样农民小病门诊也能报销了。比如:在村卫生站,一位农民连续5天之内花去医疗费100元,就可以补偿20元,在乡镇卫生院连续5天之内花费200元,可以补偿30元。最高补偿标准到了2万元。吴波说梨园村有1094人参保,但一些老人还是负担不起医疗费。

  你们浙江的商人会来梨园吗?

  凤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马顺龙科长说,凤阳县73万人口,在16—40周岁这个年龄段,有35万人左右,70%出外打工。凤阳县2006年劳务输出总收入近7个亿,这相当于凤阳两年半的全县财政总收入。2006年凤阳县农民人均收入3100元,其中800元来自打工。

  马顺龙一直想做一个农村人口老龄化,还有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在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后,留守老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们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承受着重压。留守老人,有的年逾古稀,锄地、犁田、收割,什么重体力活都得干。爷爷、奶奶重新当上了“爸”和“妈”,照顾留守在家的孙辈。老人得病了,子女不在身边,也得不到照顾。

  “谁不想尽孝?谁不想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这里现在穷,只有出去才能挣钱。总有一天,他们还是要回家的。”马顺龙说。

  吴波很羡慕他们隔壁的小岗村,现在有浙江商人在投资办一个建材厂。他觉得,如果梨园有企业了,村里人就不用外出打工,也可以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了。吴波说,这里有很多优惠政策,你们浙江的商人会来梨园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