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蒋小涵:不断地跟自己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17:05 中国青年杂志

  蒋小涵,生于1982年。自1990年开始,便以演唱、主持、小品等形式多次参加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的各类大型晚会;少年时期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担任青少年节目主持人,成为有名的小童星。2005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专业。在英国读书期间,曾担任曼彻斯特学生学者联谊会副主席,多次成功策划并组织海外学生学者文化交流活动。毕业回国后担任央视电影频道“佳片有约”“爱电影”及北京电视台“通向2008-大众谈奥运”栏目主持人。

  2001年,蒋小涵登上飞往英国的航班时,将她十几年的童星形象留在了中国。

  虽然蒋小涵凭借优异的英语成绩跳过一年预科,直接入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本科专业,但语言、文化和学习环境上的差异仍然使她一时之间不能适应。

  进入大学后,蒋小涵发现自己是整个戏剧电影电视专业唯一的亚洲学生。听着一堂堂涉及很多英国历史、文化的讲座,对着一部部莎士比亚的古英语原著,蒋小涵傻眼了,上讨论课时,别人都在发言,就她俨然一个旁听者;写第一篇论文时,她认真而无奈地先用中文把自己想好的点一二三四五地排序罗列出来,再翻译成英文,一直写到天亮。这些都是没有读过预科而带来的学习障碍。她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去克服它们。

  “那时就连补课都不知道如何入手,但除了咬牙坚持别无他法。”蒋小涵常常一整天泡在

图书馆里,学习学习再学习。大一时,她暗暗告诉自己:能毕业就好。

  远在异国,蒋小涵的生活也碰到了诸多麻烦。在国内,生活上有爸爸妈妈的照顾,到了英国以后,马上碰到了很多现实的困难。她陷入了和房东的矛盾之中,半年内换了三四次房子,一种无法安定的感觉在那段时间里被放得很大。为了有一个能够安心学习的环境,她搬到了离学校特别远的地方居住,每

天花在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时间特别长,有时这让身处异国他乡的蒋小涵倍感孤独。庆幸的是,她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和谐相处的房东。于是,上学放学的时间长就长点吧,这跟一个坏房东相比算不了什么。

  学习上的困难慢慢地得到了缓解。经过刻苦地学习,她顺利通过了大一的课程;进入大二后专业上有了分流,蒋小涵开始主攻电影。蒋小涵选的课中有一门“纪录片研究与制作”,她的“中国功夫”这一选题获得了优异成绩,使以前不看好她不亲近她的外国同学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从这个好成绩开始,蒋小涵渐入佳境。学习上,她已经化被动为主动,人也越来越自信。大二开学时,她是满脸愁苦地去上课;大二结束时,她已对大三的课程满怀期待了;大四时,她告诉自己要以最好的成绩毕业……英国的四年,对蒋小涵是一个全方位的锻炼。她不但努力学习,还积极参加大学的各项活动,曾担任曼彻斯特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副主席,多次获得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表彰。

  2005年7月,蒋小涵以优异的成绩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她面临着几种选择:一是可以留在学校读研究生;二是留在英国的公司里拍片子;三是回国工作。她选择了后者。她有点想家了,想和父母在一起,更重要的理由是,她觉得自己的舞台还是在中国。回国后,她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担任“2005中国电影产业投资高层论坛”的主持人、电影频道“佳片有约”等栏目的主持人。此时的蒋小涵如鱼得水,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从8岁起就活跃在银幕与荧屏上的曾经的童星,她的未来无疑是光明的,同时,也很有可能滞留在过去的成绩中,缺乏新的创造。幸好,她长大了,她诸多的努力显示她已然不满足于过去童星的光环,她正在积极重塑自己,使自己不仅仅是一个长大的童星,而是一个更成熟的明星。

  美国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儿成年后放弃了银幕,步入政界,蒋小涵的未来将会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如访谈中所示,现在,她向往着比表演才华更深沉的知性气质,并一步步地在努力。一个人的命运是自己创造的,只要她有追求的意愿与努力——蒋小涵亦如此。

  ——以下是访谈部分:

  做电影栏目对我来说是很纯粹的享受

  记者:2005年7月回国之后,你是怎么重新回到主持人这一职业上的?

  蒋小涵:我运气很好,回来后正好赶上“2005中国电影产业投资高层论坛”,组委会跟我联系,让我一起参与论坛的整个工作,另外再担任论坛当天的主持。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我跟他们在一起工作了两个月,论坛也主持得挺好。论坛结束后,又正好赶上了“佳片有约”。出国前我就一直跟这个栏目合作,高中时就担任栏目的影评嘉宾。那时候有合适的儿童片,他们都让我做嘉宾,然后再搭配一个电影方面的专家,两个人一起去点评。那个时候的主持人是曾子航,我出国后每年暑假回国,也去跟他们合作,从点评嘉宾到嘉宾主持人,2005年回国之后,我就变成了“佳片有约”正式的主持人。

  记者:回国之前,你是否想过回国之后往哪方面发展?

  蒋小涵:当时有两种打算,一种可能就是自己拍纪录片,当时很喜欢纪录片,特别想当一个纪录片导演。那时候看什么事都觉得有意思,觉得什么都可以变成纪录片,认为只要善于发现,任何事情都可以把它变成纪录片。另一种考虑就是想往主持人这个方向发展,因为出国之前就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做过主持人的工作,回来之后还是觉得对这个更感兴趣,也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主持人。

  记者:你做了上面所说的两件工作后,是否觉得自己往主持人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更大了?

  蒋小涵:对,而且我学的是电影,狂爱电影,又喜欢做主持人。

  记者:这两者可以在“佳片有约”中得到结合。

  蒋小涵:对,而且电影频道另外一档栏目“爱电影”也是这样的,那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栏目。回国之后,因为工作,我采访了很多世界顶级的电影人:斯皮尔伯格、吕克·贝松、让·雷诺、张艺谋、高仓健、安东尼·宁盖拉、李连杰……采访他们,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个人素养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记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工作时是快乐的吧?

  蒋小涵:第一档栏目是“佳片有约”。我跟“佳片有约”已经很有感情了。因为很多年了都一直在接触,跟同事们相处很融洽,每次录像我觉得都是一种提高。我非常热爱电影,做这个栏目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很纯粹的享受。工作可以说很快乐。因为快乐,我更要求自己努力地去做到最好。每个月我都很认真地看四部影片,找跟影片相关的资料,自己一边看影片,一边作分析作笔记。学无止境,在工作中快乐地学习,更是有趣。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体现在思维上

  记者:你采访了很多世界顶级影人,他们身上打动你的具有共性的品质是什么?

  蒋小涵:我发现一点,越是做出非凡成绩的人,他越平和,他的状态越趋于一个普通人,清醒而淡然。在谈话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都散发着成熟的魅力。我觉得一个人最大的魅力就体现在思维上,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他的谈吐完全能够呈现出他思维的魅力,所以我觉得他们是有思维魅力的人。

  记者:你觉得国内哪些主持人有这种魅力?

  蒋小涵:比如说崔永元,我觉得他就是一个特别有思维魅力的人,杨澜也是。他俩可能在风格各方面都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在电视这个领域里,在中国这个环境中,两个人都做到顶尖了。像崔永元的主持风格,简单地说就是深入浅出,不会说故意摆出一个很高深的架势,然后故意讲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去体现自己的高深和不同寻常,他是一切都在平淡当中,亲切、朴实,同时又能引发你思考。

  杨澜是我的偶像,她是一个勇于追求的人,而且她还是一个会追求、会选择的人。比如她选择出国,在外界看来是最风光、最当红的时候,她毅然选择出国,我觉得这个选择很“绝”,因为这意味着她要舍弃一切东西,所以我觉得她是一个敢于舍弃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出国,就是一个很有魄力的选择,而她出国以后完全打开了另一片天地,说明她的选择是明智的。再一个选择就是她选择回国。我通过一些媒体的报道了解到,杨澜在美国其实发展得也很好,学习很出色,她毕业拿到学位之后,在美国也有很好的媒体机构邀请她去工作。这就说明她具备在美国主流媒体工作的能力,但她还是选择回国,而且继续发展着。

  记者: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跟杨澜有相似之处,也是当红的时候出国?

  蒋小涵:没有。不存在那种相似之处。我是到了该充电的时候了。我在高三时,基本是专心学习。那时其实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当小孩用看起来蠢笨了一些,当大人用你又太嫩了一些。那个年龄段拍的戏,我现在回头看都是不该拍的。所以到后来我越来越少参与影视活动。我需要静下心来,如果还想冲到台前的话,是应该考虑转型了。

  记者:你想冲到台前吗?

  蒋小涵:我目前人是在台前。但是我想有朝一日我可能会向幕后转。台前台后并不重要,做得好是重要的。

  记者:做得好,做得成功,无论在台前或幕后,都是真正的“台前”。作为公众人物,你希望自己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被大众认可?

  蒋小涵:我觉得这个要看用什么样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关注。我对纯娱乐炒作的方式不是很认同,因为那是另外一套机制;我认为我不属于那套机制,我个人不希望有太多的外在包装,有太多刻意的东西,我就希望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特别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主持人,就更应该如此。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主持人,演员也是如此,只是不如主持人体现得这么明显。要想做一个好的主持人,首先要做好一个人,这是肯定的。

  记者:你的性格与你的思维有关联吗?

  蒋小涵:怎么说呢,现在大家都喜欢说自己是双重性格,其实我也是这样。我是水瓶座,据说这个

星座的人特别爱好自由,受不了束缚的。宁可放弃也不愿意被束缚。我也是如此。特别是思维,一定要绝对开放。我从小家庭环境也这样。我的父母对我很开明,这是我特别幸运的事情。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家里人都能提供这么好的空间。我家里人对我的思维是很保护的,不能说很纵容,但至少我的很多想法父母都会支持。前提是你不伤害别人。

  真正的竞争是跟自己竞争

  记者: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主持人呢?

  蒋小涵:我觉得最理想的是有朝一日能够做到采编播一体,做一档属于自己的栏目。像杨澜和崔永元那样,能够真正用一档栏目实现自己的表达。但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而且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记者:这个“能力”具体指什么?

  蒋小涵:我缺乏的是经验,在运作上的经验,目前我不具备。当然你只有迈出一步,再继续迈步才能积累到这个经验。再一个就是,各方面的条件都应该包括在内,因为一档栏目要涉及很多问题,你要想做自己的一档栏目,你要区别于其他的任何栏目,一定要做出特色来,我目前还在不断观察。

  记者:观察什么?

  蒋小涵:观察其他栏目。在这段时间内要使劲看,要多学习。包括我在英国学习这些年,也是挺关注英国媒体的那些栏目,多借鉴多学习。

  我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我的知识面比较窄。我有一个弱点,对没有兴趣的事情通常置之不理,我现在慢慢成长起来,认识到这样其实是不行的。特别是我现在从事的职业,需要我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所以单纯喜欢电影就看看电影方面的东西,喜欢文学的书籍就去看一看,凭借单纯的兴趣去学习,这是不全面的。

  记者:你对自己读书,有什么要求吗?你刚才提到思维,一个人的思维怎样才能有魅力呢?

  蒋小涵:很多人可能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不能说他很有文化。一个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东西,但是否真正能够作用于他自己的生活、他的思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再有就是后天的,看你是不是一个真正勤奋的人,一个善于发现和善于挖掘的人。我觉得这种挖掘不光是对外界东西的挖掘,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挖掘,最重要的是对自身的挖掘,不断挖掘自己,不断发现自己,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过程。说到底这是一种和自己竞争的能力。所谓竞争,跟别人竞争没有用,我认为真正的竞争是跟自己竞争。你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这样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你把别人当参照物是没有用的,我很希望成为杨澜那样的人,但并不代表我以她为坐标,向着她的方向,其实还是在于不断地跟自己较劲,比过去的自己做得更好。

  记者:为了具备多方面的素养你做了哪些努力?

  蒋小涵:学习与努力是多方面的。说得实际一点的,多读一读报纸、多看一看综合类的杂志,我觉得就是充电。每天争取在有时间的时候翻一翻,上网时哪怕没有时间点开具体内容,把标题浏览一遍,我觉得都是充电的好方式。即便有的新闻可能没有兴趣,确实不想知道,你觉得跟你一点关系没有,但是因为你做的节目,什么人都可能接触到,总之不应该局限在电影这块,你必须要时时刻刻都有准备。

  再有一个就是你得不断地总结。绝对不能特别麻木地工作下去。麻木地工作很难提高。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都要争取获得进一步前进的目标。人总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记者 蒋晔 杜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