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卖粮食的学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1日10:42 南方周末
卖粮食的学生 等2月10日重庆商报见习记者王尊赶去桑柘镇采访时,才意识到豆洪波跟学生们的感情有多深。 海拔1300多米的鹿箐地处高寒,入秋就需生火取暖,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个反映这一带“地氟病”的纪录片震撼了中央高层,此后才引发出了90年代“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王尊找到了豆洪波捐助的两个学生彭卫红和任小勇,他们都把家里的粮食背了几十斤到乡镇上去卖了。任小勇是班长,父亲在小煤窑卖劳力拖煤,母亲则长期生病在家。彭卫红的父亲在煤窑做工死了以后,母亲也改嫁了,她就跟着爷爷种地过日子。这个懂事的孩子一直喊豆洪波叫“豆爸爸”。平常,看到两个娃娃没有吃午饭,豆老师还会拿一两块钱给他们买方便面或饼干吃。 王尊最后发现,班上每个孩子的钱都是这样卖玉米卖鸡蛋筹来的。学生们喜欢豆老师当然还有别的原因。喜欢读书看报的豆老师会在课文讲完后,用普通话夹几句重庆话跟学生摆笑话,还会把学生写得好的作文贴在墙上表扬。上一届的毕业班更是他的骄傲,他推荐三个学生参加2003年全国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大赛,结果一个学生得了一等奖,一个得了三等奖,他也得了优秀指导奖。 2月中旬,同样当过乡村教师的《重庆商报》责任编辑刘川郁回彭水采访时,也惊讶于这个年轻老师的厚重的内在情感。一个名叫付子强的11岁孩子跟他说,“我最喜欢听豆老师讲《我的伯父鲁迅》”,“为啥子呢?”小孩子很认真地说, “我从中听到了忧伤。” 刘川郁回来时还给豆洪波带回了任小勇画的一幅画,上面有两朵花,任小勇告诉他,豆老师每到春天就要叫他们写一篇鹿箐山上的大自然的散文,“这是杜鹃花,豆老师一看就晓得的。” 83.5个小时的奇迹 王尊的稿子《50山里娃卖粮为老师换肾》是2月11日见报的。 在重庆,《重庆商报》素有救助弱势群体的传统。就在元月,《重庆商报》刚获得报界唯一的“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专门表彰报社十年来免费刊载专版,接对救助贫困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 新华社重庆分社新闻信息中心总编辑徐宁也是在这天看到消息的,一个热心组织“家庭慈善基金”的朋友还电话跟他说,“这个老师太值得救了。” “病人不能拖,马上要过春节了,短信渠道应该是最便捷及时的捐赠模式。”在近年“两会快报”和民意传递过程中,新华网就已经熟络于和几大营运商的联动,徐宁随即约了重庆移动数据库总经理廖明见面商量。第二天日上午,在新华社的五楼会议室里面,《重庆商报》、新华网重庆频道和重庆移动三家,就基本商定了“拯救绝症教师——2007生命救助大行动”的行动方案,“大家都觉得,这个拯救行动实际上是那些农村娃娃发起来的,我们只是在用新技术去帮助人们实现扶贫济困的心愿。” 13日早晨,重庆商报头版发消息说“快救豆老师吧发条短信能捐10元”,这天,100万移动用户也收到了短信。“那两天的机缘都十分凑巧。”徐宁说,参加13日“重庆直辖十周年专题网站”开通仪式的副市长黄奇帆带头发短信的照片被报道后,14日下午,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在新华社重庆分社拜年时候所说的“我也要回去发短信帮助这位山村教师”的话也随即被各家媒体放在显要位置。 3天后,2月16日11时30分,各类捐款已达40万元,其中短信捐款22万多元。这距离救援短信发送时间仅仅只有83.5小时。上千条祝福短信也到了新华网的短信平台。13日下午,新华网网络部主任张青把那一天收到的几百条祝福短信打印了,带到病房,他看见豆洪波读着读着,眼眶就湿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