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懂事少年 病床旁给妈妈欢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03:26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懂事少年 病床旁给妈妈欢乐

  2月28日,是辉辉新学期正式开课的第一天。放学后他匆匆回了趟位于双桥子附近的家,带上几双早就洗好晾干没来得及收的妈妈的袜子,还有自己和妈妈都最喜欢的宝贝录音机,以及一盘自己录制的“个人专辑”:“在我上学的时候,妈妈可以听我给她唱歌。”

  开学第一天作业比较少,加上有哥哥姐姐帮自己,辉辉心情很不错。儿子好了,母亲的喜悦无法抑制,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辉辉忙活着,把录音机的电源插好,从一大堆磁带里找到妈妈最喜欢听的几首歌,在哥哥姐姐的鼓励下,“辉辉个人演唱会”在妈妈的病床旁正式开始了!

  拉着妈妈枯瘦苍白的手,辉辉给妈妈唱着歌:“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唱歌时,他紧握着妈妈的手,这时,辉辉发现妈妈手上贴的胶布松了,嘴里依然在唱,人却急急地弯下腰,仔细地、耐心地把胶布重新粘贴好。妈妈的眼睛一直红红的,满载着无限的爱与惆怅。等辉辉重新站直身子,妈妈的手开始在空中摸索,直到和儿子的手重新紧握在一起。妈妈笑了。

  拒绝输氧 捐来的善款省着用

  离学校的直升考试仅有两天,辉辉在临近妈妈的病床边复习,偶尔抬头看看妈妈,在妈妈干裂的嘴唇上涂抹唇膏。“妈妈,你难受了?妈妈,你呼吸困难?”辉辉的声音几乎带着哭腔了。顾秀蓉终于点点头。“妈妈,这样不行,输点氧气吧!”辉辉祈求着,用眼神示意小刘哥哥和娟子姐姐劝劝妈妈。其实大家都知道顾秀蓉是在省钱,连护士也一同劝告她:“阿姨,你就输点氧气,这笔钱是可以报销的,你放心!”顾秀蓉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喘气声分明加重,却还是不同意输氧。“儿子,钱是大家捐的,省着点,不能乱用!”

  辉辉和小刘哥哥娟子姐姐一道把顾秀蓉抱起来坐着,让她透透气,但她已经没有力气坐起来,手微微发抖。辉辉握着妈妈干枯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把妈妈搂在怀里。“这样坐着,妈妈能舒服点吧?”“嗯,好些了!”顾秀蓉轻轻地合上眼,依偎在儿子怀里,似乎真的不那么痛苦。

  事后,辉辉告诉记者,他们母子曾经商量过,好好地用爱心捐款者捐出来的每一分钱。他还给捐款的叔叔阿姨写了感谢信:“生病是一种不幸,但当我妈妈生病时,得到了来自社会和你们的关怀,所以我们又是幸运的,我和妈妈一定会妥善用好这笔钱,我也会好好学习,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同样用爱去回报社会。”

  特殊个唱 和妈妈欢度元宵节

  昨日下午4时许,辉辉在吉他伴奏下,再次给妈妈演唱了妈妈最喜欢的几首歌曲,担任伴奏的是娟子请来的几个喜欢音乐的朋友。辉辉握着妈妈的手,开始演唱:“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妈妈静静地望着儿子。辉辉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有时会跟不上伴奏。偶尔唱到高音时,他就唱不上去了。每当听出儿子“跑调”,年轻时也喜欢唱歌的顾秀蓉就会灿烂地笑起来。一曲唱罢,辉辉妈妈蜡黄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儿,看上去那么好看。

  晚报观点

  让临终关怀成为常态

  曾颖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43岁的癌症晚期单亲妈妈顾秀蓉,担心影响15岁儿子的学业,要在孩子开学前死去。

  这又是一个感人的故事:15岁的儿子,为了照顾患绝症的母亲,以超乎同龄人无数倍的努力,承受并忍耐着许多成年人都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母亲相依为命。

  这又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故事:几个与主人公命运相似的年轻人,克服种种心理障碍,走近这对苦难母子。给患病的妈妈喂水、洗尿布、倒尿盆、处理呕吐物,给她擦药,帮她翻身,陪她聊天,给她唱歌、读书……

  这是一组让人看过后内心五味杂陈的新闻,令人想到很多与本条新闻相关和不相关的事情。像所有具有震撼力的新闻一样,它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指向,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从中间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善感的人从中看到了感动;喜欢反思的,从中能看到情感与命运的交互影响;关注政策与社会互动的,从中间看出

医疗改革必须加强的救危扶弱功能。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临终关怀问题的社会新闻工作者,我从中看出的,是当下社会对临终关怀的紧迫需求量和严重不足的供应量。我们的医疗思想和观念,还没来得及思考如何让一个人有尊严地死去。

  资料显示,当前中国死亡的人当中,平均每个人在临死前一年,消耗的医药费,占他一生所耗医药费的一半,而这一年的一半,又是花在死前的最后一周。许多医院和患者的家属并没有临终关怀的观念,总是孤注一掷地赌奇迹的发生,其后果,便是让患者在临死之前,被毫无指望的抢救措施搞得千疮百孔,痛苦不堪。这种看似亲切的拯救方式,实际上起到的却是残酷的效果。

  正是因为认识上的误区,才使得好心取得了坏的效果。在国外,现代医学推崇对“没有医疗价值的绝症患者”采用姑息疗法。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远远地落后了。但值得高兴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临终关怀”的意义。不久前,某著名网站以“你对临终关怀的态度”为题进行民意调查,共有37400人参加了调查!其中认为“对社会非常有益”的有20600人,占55.08% ,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做的”只有900人,占2.41% 。由此可以看出,傅艳工作室和志愿者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有着积极而广泛的社会意义。希望更多的机构和人,对此引起重视,并参与到其中来,让它制度化起来,成为常态。

  新闻名词

  姑息治疗

  身患晚期癌症的顾秀蓉女士,目前接受的是“姑息治疗”,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和专人陪护,在得到社会捐助资金及娟子、小刘等年轻人无偿陪护之前,她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姑息关怀治疗。据介绍,所谓“姑息医学”,是针对那些所患疾病对根治性治疗已无反应的病人的整体关怀,所谓“整体”,除了医院的全面介入,社区、社会工作者、健康照护专职人员等的介入,都是必不可少的,目的是改善生命和疾病末期病人最后的生命质量。

  世界范围内每年超过600万人死于癌症,每天大约有40个成都人死于癌症,如何让生命的结束像诞生一样受到重视,提高生存质量,是姑息关怀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能够认可并接受姑息治疗的人还很少,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处于生命和疾病末期的患者需要来自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包括各级保障体系和公益慈善机构的介入。

  爱心天使

  娟子 父母很早就分居,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下岗后含辛茹苦地干活,每天晚上还要通宵达旦地缝纽扣补贴家用,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7年前,娟子16岁的时候,43岁的妈妈病逝。妈妈临“走”前,也是舍不得让独生女儿娟子来照顾自己,强烈要求安乐死。留在娟子脑海里的妈妈,在弥留那一刻,居然将右手拇指、食指捏紧、上下起伏,似乎还在熬夜缝纽扣。

  小刘 泸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从小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长大,自称“对母子感情的认知近乎为零”。

  本报记者 傅艳 杨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46,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