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发配来守墓 “贵族心”不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05:52 辽一网-华商晨报

  发配来守墓 “贵族心”不改 第十代守墓人55岁

  长脸,络腮胡子,深深的抬头纹砍在额上,略微弯曲的一对凤眼,头上盘着一团弯曲发亮的黑发,棉裤毡鞋——这就是55岁的当地蒙古族农民白庆荣。

  “原先姓包……因为犯了事,在乾隆年间从科尔沁左翼后旗发配到法库来守墓的。”白庆荣这样解释自己的家族迁居史,“到我这一辈,正好是第十代。老辈人说了,要是哪天皇上一开恩,还能让咱们改回包姓。”

  史料也记载,白氏家族是于1761年调来为

雍正皇帝的侄女和颐端柔公主守墓的蒙古族贵族,如今已成为当地最大的姓氏。

  僧格林沁陵墓建在此处后,白庆荣的祖辈便开始专门守他的墓。“咱们虽说是犯了事被发配来守墓的,但也是贵族!”白庆荣说,“咱们跟成吉思汗、僧格林沁都是一个姓!”(蒙古族黄金家族姓氏“孛儿只斤”后汉化翻译为“白”等姓氏——编者注)

  这个家族的衰落,始于第八代,也就是白庆荣的爷爷。其过程很像电影《活着》。赌博、吸毒,他只活了45岁,就把祖辈传下来的封地一块块分割卖净。至死,白庆荣的奶奶还对老伴记恨不已。1952年,白庆荣出生。

  晨起忙干活晚看电视剧 “我在网上也算个名人”

  事实上,白庆荣只会说简单的蒙语,“吃饭”“喝水”;惟一一次骑马,是年轻时在生产队骑的犁地马,差点摔下来——祖先纵马草原的生活痕迹在他身上已经近乎完全消失。

  上个世纪初,白庆荣的父母就搬出了僧格林沁墓园。他们不会想到:数十年后,他们的儿子又一次成为这项“家族产业”的延续者。

  1993年,法库县文物管理办公室的两位主任——张兴华和魏春光找到白庆荣,许给他如下条件:墓园旁边给他盖一间看护小房住,每月再加80块钱的工资。双方签了一份《守陵合同》。几年前工资涨到了100元。

  “他们这个家族从古代起就是专门守墓的……现在他来干,也算是继承祖业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兴华若有所思地说,“只不过现在是出自另一层意义——文物保护。”

  14年来,离异的白庆荣一直与僧格林沁碑相依为生。父母早已去世,只剩他自己住在这座小房里。从他父亲年轻时起,就搬出了世代居住的陵园;如今他又搬回去了。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看看电视剧。僧格林沁家乡的县委书记、北京的文物爱好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都给他留下了自己的名片。“他们说,我在网上也算个名人。”白庆荣咧嘴乐了。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9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