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COLORS杂志的北京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1日17:03 外滩画报
COLORS杂志的北京故事
陈皎皎

COLORS杂志的北京故事
年轻艺术家

  北京,主办2008奥运的城市。

  在全城每个角落,甚至连全中国都能够感受到那种转变的气氛: 由文化古城摇身一变为新都会—北京正是贝纳通旗下的COLORS 杂志第70 期的主角。陈皎皎和彭杨军,两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在这一期内诉说北京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大小故事。

  这个计划不只是一次照片拍摄或者新闻报道。陈皎皎与彭杨军一起完成了从拍照、设计图像到编写文章的所有工作。在这期以劳动模范郑培民的蜡像为封面的杂志中,你可以看到深夜两点灯光通明的建筑工厂、北京人民忙碌学习英语、路标与宠物条例大改革⋯⋯普通人在热烈地表达自己对北京、中国与生活的感觉。

  文/ 许佳 图/ 陈皎皎 彭杨军

  在拍摄《北京: 城市故事》这一辑内容的两个月中,陈皎皎曾经觉得她也许不能把这些图片和文字给妈妈看。作为一个生长在1980 年代的年轻艺术家,就跟她的多数同龄人一样,她习惯于在长辈面前隐藏起自己的一些意见。而有关这一次所涉及的内容,她凭本能认为也许不会被妈妈喜欢。

  陈皎皎的预见不正确。今年3 月5日,她和男友及工作伙伴彭杨军共同为贝纳通集团旗下的COLORS 杂志第70期所拍摄的《北京: 城市故事》在北京798 工厂举行媒体发布会。她的妈妈也在现场,并且拿到了一本COLORS。在这一方面,陈皎皎并没有听到任何反面意见。妈妈的评价是“挺好”。

  参加这次发布会的外国媒体与国内媒体的比例大致是1 比1。欧美记者零散地分布在会场的各个角落,日本记者则满满占了两排。尽管类似“挺好”这样的赞美声形成了主流,但还远不是全部。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提出了疑问:“不是说因为2008 年奥运会才做这一期的吗? 怎么看不见什么跟奥运有关的内容啊?”“为什么看起来不怎么漂亮呢? 你觉得这反映了北京的真实现状吗? 我和我的同事可并不这么看。”疑惑的焦点最后集中到:“这不是一期专门投西方人所好的内容吗?”

  作为COLORS 的主流读者乃至投资者,以上提到的“西方人”却并不这么认为。贝纳通集团创始人Luciano Benetton 先生表示,贝纳通所属的传讯研究及发展中心Fabrica 之所以选择两位中国摄影师,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不多,看到的多数只是我们想看的东西,而且只专注于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可能会落得平淡无奇,尽是陈腔滥调,因此COLORS 决定选用两名中国摄影师,让他们到北京四处观察,寻找普罗大众的故事,了解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

  这不是西方人第一次尝试了解中国。不过这一次,他们开始相信中国人自己的眼睛。在COLORS 的70 期制作史上,很少有从策划、拍摄、撰稿、排版全部由区区两人完成的例子—当Fabrica的伙伴听说陈皎皎和彭杨军正是这样做完全部内容的时候,无不感到吃惊。“让中国风格更强—这就是COLORS给我们的唯一要求。”彭杨军说。

  用毛笔写就的几十个关键词构成了这一期杂志的目录。在其中我们能看到的字眼包括烟囱、飞机、游泳池、洗澡、朋克、吉尼斯、诗人、可口可乐、格格、新疆人,等等等等。乍看之下,很难讲出每个字眼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在它们所关联的每一个页码上,几乎都会出现一个身在北京的受访者,他置身于自己最熟悉的环境里,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他对这座城市的印象。

  有个很年轻的男孩讲述了他幻想中的自杀方式,还有个中年妇女表示不愿意看到心爱的露天游泳池被拆掉盖大楼,新疆小伙子在朋友的饭馆里诉说乡愁,爱新觉罗家族的十七格格讲述了她坎坷的一生,并表示从来没有失去希望⋯⋯整本杂志几乎都由这样的格式和内容构成。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盛夏郁郁葱葱的大树背后的大烟囱、即将被拆掉的露天游泳池、只放得下一张单人床的旅社房间、公共澡堂里的裸体老年男子、麦当劳门前的小胖妞、“钉子户”内部的住房情况、已经陈旧的高层居民大楼、造型奇怪的天子酒店、风沙笼罩下的北京城。“鸟巢”和“水立方”都没有出现,福娃也没有出现。对此,有的读者可能会不满地认为有点“不体面”,另外一些读者则表示很喜欢这种“个人化”。

  在这期内容刚刚制作完成之后,陈皎皎和彭杨军在意大利听到了一些西方读者的意见。“他们都很感兴趣。”彭杨军说,“中国变化那么大,2008 年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大家都很想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但之前他们所见的太有限了。”

  然而,所谓的“真实面貌”却带上了一层怀旧色彩。无论是照片的格调,还是文字的语境,都仿佛有些不合时宜似的,显得游离于此时此刻之外。几乎所有人都在缅怀过去、诉说往事; 这种面对改变所产生的不安全感恰巧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带来了亲近之感。“中国在这二十几年中的变化,每个人都在经历,”陈皎皎讲述他们的创作意图,“很多变化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发现时就已经发生,并且消失了。在我眼里,个人的命运如何在这时代变化中飘摇,是最有意思的主题。”

  在《北京: 城市故事》中,中国人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流露出缅怀的表情。这倒并不是丧失过去之后的悲伤,而是面对未来时的不安之情—这一点,恐怕也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体验。陈皎皎和彭杨军决定让许多不同的人来讲述他们心目中的北京,使哪怕是不了解中国的人也能触及到中国人的内心。“如果每个人都在回忆过去的北京的话,那我们觉得这就是北京。”陈皎皎这样解释这一辑照片所呈现的最终面貌。

  打动人心的往往并不是故事,而是感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