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杂技名门街头乞讨折射民间文化保护软肋(组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3:45 国际在线

  “这都是小儿科,还有好多绝活没亮出来呢”

  在李玉和租住房内的两张旧床下,堆放的都是演出杂技的各种道具、服装,大大小小的包裹将床下挤占得满满的。

  “这么多年了,俺也不知道搬了多少次家,也弄丢了不少东西,可这些行头我一直没舍得丢掉,都是祖先留下的传家宝。”李玉和说,如果条件允许,他将这些道具都拿出来,可以组织一场像模像样的大型杂技演出。

  让李玉和评说一下孩子们在街头表演的这些杂技项目时,李玉和呵呵笑了起来:“这都是小儿科!都是祖传杂技的皮毛,还有好多绝活没亮出来呢!”他说,仅仅这几年他传授孩子们相对复杂、危险、难度也大一点的杂技绝活,就有飞叉、脑进叉、对口叉、叠包、口吃宝剑、大飞轮、钢筋刺喉、钢枪刺喉等20多种。

  说到兴致处,李玉和还站起身自己演示了起来。记者注意到,虽然年事渐高,但他的动作仍然十分娴熟,游刃有余。

  孩子们还要继续街头卖艺吗?父亲也茫然

  按照李玉和的说法,杂技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技艺,要想成为杂技高手,除了具备天赋外,还得自小练习,“吃尽苦中苦”、历尽磨难才行。他说,比如过高竿,“离地两三丈高的竿子,一丈多长,人要走过去,平衡掌握不好,摔下来摔不死也会残废,难着呢!”

  “天下两大难,学艺和打拳。”旁边的王小经插话说,“孩子们在台上表演一分钟,都得在台下练一年不止,都是熬出来的!”

  说起孩子们的前途,李玉和感到十分茫然。他说,李武汉还好点,找到了大杂技团的正式工作,而李武昌、李开心两人,现在还只能让其街头卖艺生活。“祖先的手艺不能失传啊!如果能碰到好心人帮助,也算是他们上辈子积的德了。”

  在故乡难以生存,他只能带孩子们流浪江湖

  怀着发扬光大祖先杂技艺术的梦想,这些孩子的师父、父亲--李玉和10多年前从老家周口鹿邑外出谋生,但至今仍是居无定所,流浪江湖。作为周口当地一家民间正规杂技团的团长,虽然他也想走正规化道路发展,但至今收效甚微。有关人士指出,周口作为国内唯一的市级杂技之乡,却有大量杂技团半演半乞,传统文化产业亟待保护。

  夏季马上到来,按照李玉和的安排,他们不久将回到鹿邑老家,让孩子们学会更多的技艺。“我们一般3月回老家,到秋后9月间再出来演出。”他说,天太热不适合演出,也只有在这个空当,他才可以找到叶落归根的感觉。

  “鹿邑那边太穷,耍杂技的团也不少,但喜欢看杂技的人不多,像我们这样的团根本没人看,就是有人看也挣不到太多钱。”对自己在家乡遇到的窘况,李玉和无可奈何。

  据他介绍,在鹿邑县当地,像他这样主要由自己亲人组成的杂技团数量很多,水平也并不比大杂技团低,但却难以生存,不少都选择了外出流浪,靠卖艺乞讨为生。

  “跑江湖毕竟不是个长法,可是形势就是这样,也没有办法,过一天是一天吧。”李玉和说,他现在最担心的有两点,一是他年事渐高,唯恐孩子们学不好绝活,让祖先的绝活失传;再就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但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家,也没有稳定的收入,让他十分焦虑。

  办过几次演出,可历经磨难没有一次成功

  李玉和提供的一张“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显示,他目前仍是周口市小科班杂技团(原名鹿邑县郑家集乡孙庄杂技团)的团长、法定代表人。该证上盖着“河南省周口市文化局演出管理专用章”,发证日期为2006年10月30日,证号为豫演PB200629。

  据李玉和介绍,因为以前搬家过程中将部分证件丢失,这张演出证是他去年回老家时特意办理的,准备以后办正规演出时使用,但至今已经快半年了,还没动用过一次。

  李玉和说,外出流浪近20年来,他吃尽了苦头,饱尝了人间辛酸,也在上海、杭州等地试办过几次正规的演出,但要么票不好卖,要么遭人挤兑,要么被人破坏,加上资金困难,这些正规演出没有一次成功。

  “想正规,可是正规不起啊”

  问及是否可以考虑与郑州的众多公园等游艺场所合作,由对方提供场地,让他们搭台表演时,李玉和十分感兴趣。不过,片刻后,他又皱着眉头说:“俺两口子都没啥文化,大字不识一个,也不会跟人家讲,孩儿们刚给我买的这个手机,就是为联系业务用的,我只会接,不会打,也没钱做广告,人太笨了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