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杂技名门街头乞讨折射民间文化保护软肋(组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3:45 国际在线

  王小经说,他们此前获知,跟他们一道从老家外出打拼的其他杂技团有的走上了“打广告,搞有偿演出”的路子,让他们眼前一亮。可他们现实的困难是,连在媒体打广告的钱都出不起,根本没人跟他们联系,更别提有偿演出了。

  “想正规,可是正规不起啊!”说起自己这家民间杂技团前途,李玉和夫妇两人感到十分迷茫,惋惜不已。

  一个杂技之乡的诸多辉煌

  据了解,河南省周口市是我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志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众多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虽经时代变迁,但杂技艺术在周口大地历久不衰。浓厚的杂技艺术氛围,也催生了众多的杂技户、杂技村、杂技乡。

  2004年10月21日,国内目前唯一的市级“中国杂技之乡”称号,就由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了周口市。周口市人民政府网站2006年12月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已有各类专业杂技团150多个,从业人员7000余人;有各类业余杂技团和杂技班近700个,从业人员1.4万余人。

  此外,在中国杂技家协会认定的全国十大民营杂技团中,周口就占了3个。周口杂技也创造了4项全国第一:民间杂技队伍数量全国第一、优秀杂技人才数量全国第一、创办民营杂技学校的规模全国第一、太昊陵庙会的杂技演出规模全国第一。

  民间杂技团困境折射文化保护软肋

  与这些成绩相对应的是,不少社会有识之士表示了担忧。

  王春生祖籍周口郸城,在河南省文化系统工作多年,一直关注着家乡杂技艺术的发展。就李玉和率团街头乞讨一事,他说,民间杂技团体是周口杂技产业的重要支撑,但现在基本上都走出了家门,活跃在东南沿海甚至国外“淘金”。因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少团体举步维艰,濒临解散,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周口及我省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反思。

  “总体发展状况可喜绝不代表着就没有问题。”河南省杂技家协会一名负责人受访时也表示,类似李玉和这样的民间杂技传人虽珍存有不少杂技绝活,但却难以生存的现状,折射出了河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一些“软肋”问题,亟待解决。

[上一页] [1] [2] [3] [4]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