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藏戏班扮相表演独特 旅游季节生意应接不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9:17 国际在线

  

藏戏班扮相表演独特旅游季节生意应接不暇(图)

  这个古老戏种独特的扮相和表演,给中外来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房间的角落里,七七八八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具、鼓、铙,和类似牛头马面的头饰。一旁的小间,几个藏族妇女在缝制戏服,一边高声说笑着。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穿上戏服,连着在大房间几个360度的大转身。

  捂着胸口,拖着腿,格龙缓慢地走进房间,坐下来微微喘着气。岁月不饶人,一年前的一场大病,让他再也没有机会上舞台唱他喜欢了一辈子的藏戏。老病复发,今天,连指挥演员排练也没法顾上。格龙越来越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格龙是娘热乡藏戏团的主演、导演兼团长。娘热乡藏戏团,是拉萨乃至西藏地区最活跃的一支民间藏戏团,格龙就是它的当家人。

  59岁的格龙说话语速很慢。他喜欢讲历史,摆龙门,藏戏的由来、分类,为了一个日期,老人就和记者争上许久。

  “历史就是历史,一是一,二是二,就是毛主席也改变不了。”

  组建藏戏团

  20岁参军,在野战军特务连当了6年侦察兵,退伍后进地质队。1984年,37岁的格龙,忽发奇想开始学藏戏。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西藏地区普遍流行的剧种。没有电视,没有戏剧,歌舞只有少数人看得到,藏戏是人们主要的娱乐。藏族百姓都很喜欢藏戏,大多数人都会唱。早年,在民间,藏戏剧团十分普遍。每逢节日的时候,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藏戏班子就地演出,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围得水泄不通。

  格龙就是看着这种广场藏戏长大的。每年8月底,色拉寺就会上演藏戏,格龙看了心里痒痒,“我们小孩子自己就做假面具,自己乱演。”寺院的喇嘛认字,手里有经,藏戏懂得多,格龙带着一帮小孩子跟他们学。虽然喜欢,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进入这一行。

  随后的“文革”,让格龙10年都没听到藏戏。鼓、铙都被砸了,藏族艺人都成了牛鬼蛇神。那时,“总有开不完的会,队长讲完了,书记讲,指导员讲,一开会就开到深更半夜。”惟一的“娱乐”,就是看京剧的八大样板戏。西藏歌舞团唱《沙家浜》、《白毛女》,西藏自治区话剧团专门演《红灯记》,八廓东街上的戏剧学院,三天两头演《沙家浜》。

  “不看也得看,因为没有别的。不看不行,因为有毛主席语录在里头。”都是用汉语唱的,听得太多了,也就懂了。自治区的藏戏团领导领会精神,改革藏戏,结果,弄出来的东西“外头是藏戏,内容还是京剧的”,没人爱看。

  10年之后,格龙要圆了自己的这个梦。白天上班,晚上自己看经学藏戏。当时,娘热乡里有一个乡民自己组织的藏戏团,因为穷得连道具都没有,要解散。格龙劝阻他们,后来干脆自己揽了过来。一边管他们,一边自己学,热热闹闹地开始排八大藏戏,《诺桑法王》《苏吉尼玛》《白马文巴》等等。

  留住人,就要发钱。格龙定下规矩,来一天发一天工资,每天的报酬是15元。日子困难得很,经费都得由当家人来想办法。从乡政府、区政府、拉萨市政府的宣传部门、文化部,格龙一个个去磨,说上很多好话,偶尔能要上个一千、八百。有时,自己家里再凑点钱。格龙在地质队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有220元,“比拉萨城里一个技术员还要高些”。

  排练了七八年,格龙才有胆量正式率娘热乡藏戏团到外地演出。最初几年,主要在农村和牧区演,来看的藏民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多数是来白看的,演出基本没有收入,养不起自己。“那时自己的水平不好,主要目的还是为练兵。”“上年纪的人懂藏戏,演得不好,下面就会骂。”

  老的去世,新的加入,从1984年到1993年,藏戏团的人数一直没变,18个左右。十年的断裂,要招到好的演员是件难事,原本就会跳会唱的人,几乎就没有。把人招进藏戏团后,格龙亲自给他们集中培训。他对团里的演员管得很严格,不准赌博、吸烟、偷窃、喝酒,“我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管他们。”

  7月份的西藏拉萨艺术节,8月份的雪顿节,还有七八月间农村的“丰收舞”节日,娘热乡藏戏团的演出大多集中在这个时段。余下的时间,格龙监督着演员一遍一遍地排练。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