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藏戏班扮相表演独特 旅游季节生意应接不暇(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09:17 国际在线

  年轻人不安分,今年跳得好明年就跑了

  当藏戏团的头儿之前,格龙从来没有当过官,“就是在部队里当班长,那也是个副的”。如今,手下管着六十多号人。虽然没学过企业管理,但他以自己简单朴素的领悟,掌控整个藏戏团的业务和发展方向。

  “要组织藏戏表演,首先要学会藏戏的管理。”按过去的标准,一个藏戏导演最起码要50多岁以上,光会唱不行,还要有经验、有阅历。

  “今天要唱什么戏,这个戏总共有多少项目,哪个出场的人物该唱些什么、跳些什么,都得由导演确定下来。管理不好,台上就会出错,台下就会骂。”

  “要会唱、跳、说,旁白要让别人听得懂,内容不能漏掉,也不能增加,经上有什么念什么。念法不一样,口诀就不一样,就跟唱歌的调子不一样。一般藏戏有20多个角色,必须把人物、情节线索处理好。”

  演出很少,收入就不高。其间,一些人离开藏戏团另谋生路,砸石头,开拖拉机,还有耕地的。也有的悄悄跑到昆明、成都、北京,“总共跑了五六个,都是团里的骨干。”也有一些想回来的,被格龙拒绝了。“就是不行,这是我的原则。来的时候,他们啥也不懂,我教他们,已经够意思了。养懒汉怎么行?”

  格龙算得上是“与时俱进”的人。1989年,他看到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就找到各家旅行社谈合作,“有的好打交道,有的不好打交道”。每到旅游季节,“七八个旅行社、宾馆、酒店找上来,根本演不完。没有我们,客人都不肯吃饭。”

  每天600元,1989年定下的价格,到今天都没有动。如今,拉萨地区的藏戏团越来越多,格龙坚持“低价”的竞争策略。“我们没法动(演出价),一动就完了。”演出场次增加了,经济效益还在提高,藏戏团白天、晚上,城里、城外,分着几拨在外跑场子。

  令格龙自豪的是,当多数藏戏团生存还是大问题的时候,娘热乡的藏戏团已经完全靠自己吃饭了,多牛!

  商业包装意识的缺乏依然是这个草台班子的软肋。2005年,西藏大学藏戏教授强曲曾想推荐他们到台湾演出。临到申请,竟然拿不出一份像样的宣传资料。最终,台湾之行成为泡影。“可惜啊,失去了一次在外扬名的机会。”强曲为格龙感到可惜。

  从1993年开始,娘热乡藏戏团在当地的名气出来了。日子好过了,手头有钱,格龙开始“考虑藏戏团发展问题”,于是拿地皮、盖房子。那两年,格龙给演员的工资最高390元/月,一个拉萨的技术人员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60元,“藏戏团好管得很”。

  名气越来越大了,员工的工资却没有跟着涨。按格龙的想法,把用于发展的资金留得多一点,工资分配部分留得少一点,“有收入,一个企业才算搞得好。”然而,在现实中遭到了抵触。“没有文化的人,心目中就没有发展的目标。”格龙这样理解他和员工之间的差距:“现在的人不一样了,喜欢好吃好喝,贪图享受。”

  如今,仅拉萨地区就有不少藏戏团,到娘热乡藏戏团挖角的事情少不了,格龙感到很头痛,“年轻人不安分,今年跳得好明年跑了,明年好好跳,后年跑。”

  格龙自己留着一手,“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哪些地方保留一点,我们心里有数,不能什么都教。人的思想会变,今天需要什么,就教他什么歌、舞蹈、藏戏,至于明年、后年,先不考虑。”

  正是下午5点,排练房里陆陆续续走进来七八个青年男女。格龙一眼扫过他们,摇着头,“水平还是提不高,如果(培养的演员)3年还是出不来,就得考虑该下的下了。”

  “我把钱准备好,该花的就花,这样他们就有信心,否则怎么都教不会。”这是最厉害的一手,格龙轻喘着气,满怀复杂情绪地笑了。(南方人物周刊 徐琳玲)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