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白居易后人追讨被拆古祠产权案今日开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8:1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白居易后人追讨被拆古祠产权案今日开审(图)
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忠烈祠西街19号(刘宅后面)的白家祠,又名白氏乐阳祠。

  白居易后人在成都修建的“白氏乐阳祠堂”,因在政府部门代管期间被收归国有并拆除另建楼房,成都白氏客家人在多次要求发还产权未果的情况下,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今日上午,这一全国首例用清乾隆年间核发的“房产证”进行“民告官”案,将在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一段尘封240余年的历史和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也因此案逐渐呈现于世……

    1追溯

    一份家谱讲述白氏迁移历史

  白居易后人成都建祠堂据今日代表成都白氏族人出庭诉讼的白联洲介绍,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忠烈祠西街19号(刘宅后面)的白家祠,又名白氏乐阳祠,系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白居易后人———广东和平县入川客家白氏移民子孙共同捐银购建,已有200多年历史。

  为证明从广东和平县移民四川的白氏客家子孙,确系白居易的后人,成都白居易乐阳祠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白美顺,向记者出示了乾隆至今长达240余年、10余本老得发黄的白氏家谱,称:“白居易本人无子,但从其家兄处过继的儿子所繁衍的后代,迁居至广东和平县后,人丁兴旺,上面均有记载。”

  海归祭祖发现祠堂没了

  据成都白居易乐阳祠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白美顺介绍,成都白氏主要是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时广东省和平县入川的白氏客家人后裔,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当时填川的白氏先祖有157户396人,从清朝康熙年间到乾隆十七年,历经42年逐步迁入,在迁川300年来,定居成都的白氏客家人繁衍到2万多人。目前,仅在洛带便聚居着4000余白氏客家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大量海外的白氏人纷纷回到成都祭祖。然而,当那些白发老人费尽周折找到当年祠堂所在地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顿时傻眼:祠堂被拔起而起的现代高楼取代了。随后,白氏后人开始着手调查乐阳祠堂的下落。

   2调查

    一张地契证明古老祠堂归属

  乾隆房产证记录祠堂来历他们走访了当地居民,并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2004年4月1日,他们在成都市房管局产权监理处调查时,竟发现了白家祠堂自清代、“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地契、产权证等资料。

  在早已发黄的清代房产证上载明:白家祠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由白氏数十人集资700两白银,买下业主侯士杰的私房———成都县会府街(现为鼓楼北四街85号附6号)一院,作为祠堂基址,取先祖白居易字乐天的“乐”及白氏繁荣地河南南阳、洛阳中的“阳”字,修缮成白氏乐阳祠堂。祠堂占地面积2.047亩,建筑面积641.7平方米,共34间铺房。200多年来,祠堂里一直供奉着先祖白居易的雕像,是入川白氏祭祖的总祠。

  昨日,记者在乾隆年间的房产证复印件(原件至今在成都市房管局完好保存)上看到,产权证里不仅详细记录了白家祠的修建情况、面积、方位,上面还加盖着买卖双方的印章以及官印,房产证

  上的最后一句话是“白姓子孙永远存留”。另外,还有“国民政府民国三十三年”成都土地整理处颁发的土地状。1952年,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产权证上明确,白氏乐阳祠(白家祠)祠产系四川白氏各宗亲集体共有。

  收租金遇困难委托政府代管

  据白美顺会长介绍,白家祠堂建成后,由成都市白氏客家人推举德高望重的宗亲组成祠堂理事会管理。1954年2月,白氏乐阳祠堂管理人白海奎去世,祠产暂由其妻朱思仲代管。1956年2月,朱思仲基于房租难收(时有佃户30户)、房税难缴纳、房屋难以维修,特申请成都市地政局代管白家祠,即代为收租、纳税、还借款、修缮房屋等。地政局当时派专人实地考察后认为,为了保护房屋、保护有文物价值的祠堂,同意了朱的申请。同年4月11日,双方办理相应手续后,白家祠由地政局实施代管。“在代管交接以及有关文字协议中,双方并没有说明代管的时限。”后因文革等历史原因,白氏族人一直无暇收回祠产管理权。

  在一份名为《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地政局公(代)产房地情况登记表》里载明,白家祠除了33间房屋,还有罗汉松、石碑、大神桌、铁炉等附属设备。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47,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