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专访李银河:性与生育分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16:24 外滩画报
专访李银河:性与生育分离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李银河

  李银河专访 我相信爱情,这是一件非常前卫的事情

  4 月11 日前一天,王小波的遗孀、中国第一个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时间》一文,悼念离世10 年的丈夫王小波。死后的王小波,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而此前此后的李银河,因为 “重走小波路”,或为性问题的前卫研究,都将这位本应安静做学问的性学专家,置身到一个社会话题漩涡之中。

  文/李琴

  4月8日,上海同乐坊露天广场,大风,55岁的李银河身着一件墨绿色灯心绒外套就开始了她2个小时的演讲。

  3天后,是其丈夫王小波逝世十周年,李银河的新闻也多与此相关。

  一个叫郑敏的广州美院学生创作了一尊王小波纪念裸体塑像,并引发了“王小波该不该裸”的争论,而李银河先是同意展出之后又要求撤展的态度备受关注。李银河在博客里所称的“王小波著作在美出版获高度评价”被某文学评论家质疑,从而引发了两人之间关于王小波作品在美影响的争论。网络上,王小波的粉丝们计划着“重走小波路”,他们约定在4月11日这一天齐聚在昆明或小波当年插队的陇川,然后去“看看王二和陈清扬一起趟过的小河,还有他们两人避难的章风山”,热热闹闹地“重走小波路”。据说李银河也参与其中,之后批评声众,有人称 “不要用无聊的方式纪念有趣的王小波”。

  李银河上海演讲的主办方最初也是希望借此纪念王小波,因此演讲的主题原定为“小波这十年”,但在李银河的坚持下,更名为“这十年”。据说李银河是不希望有人再说她借王小波的名义炒作。除了演讲前半部分评论了王小波笔下的性,大部分时间李银河的话题仍集中在自己的性学研究上。

  4月11日当天上午,王小波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热热闹闹地组织了一场“重走小波路”的出发仪式,活动由“王小波逝世十年纪念活动组委会”发起,李银河是名誉主席。活动内容很庞杂,包括“重走小波路”自助游活动、纪念小波十年诗文朗诵会等。

  无论是王小波的遗孀,还是中国第一个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这两个著名身份,都给李银河带来巨大争议。她研究同性恋、多性恋、虐恋,以提倡“性权利”而闻名遐迩。在李银河的博客上,网友的留言污秽不堪,以至于她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选择将留言板关闭。王小波在他意外去世后才迅速成名,拥有无数“门下走狗”,但总有人说“王小波的蹿红与李银河有重要的关系,是李银河、出版商、媒体、从众的心态加在一起,共同打造了王小波现象”。

  也正是如此,李银河前不久在博客里撰文道:可悲的是,在中国,犬儒主义有时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也许是永远),我决定:第一,尽可能少接受记者采访。第二,尽可能少发表与性有关的言论。

  尽管如此,在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的前一天,李银河还是在北京家中接受了《外滩画报》采访。她声音有些低沉,说是感冒很久,但她还是很耐心地回应了那些与她和王小波有关的争议,以及她正在进行的性学研究。

  B=《外滩画报》

  L=李银河

  不管我做什么,总会有人反对

  B:为什么决定“重走小波路”?

  L:网友发起的,我就响应一下,大约去一周左右的时间,以前一直没机会去。

  B:有人批评说这是你借王小波炒作。

  L:我觉得没什么,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不管我做什么,做还是不做,总会有人反对。

  B:你最喜欢王小波的哪部小说?

  L:《红拂夜奔》,喜欢其中的超现实主义的东西,《黄金时代》也很喜欢。

  B:有人说王小波的走红与你有关?

  L:我刚在新浪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小波?时间》,正好可以回应这个问题。好多东西不是人为炒作就可以达到的,尽管作为亲人我有这样善良的愿望,但时间不答应呀,时间是个很严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有人说“王小波怎么还不过时呀”,其实他的作品究竟还有多长的生命力,这也是未知数。

  B:那你觉得王小波突然走红的原因是什么?

  L:和某一个时间段有关吧,人们会在某个阶段对某种东西很偏爱。可能那时候大家都觉得现实生活很乏味,他们就希望看到有趣的东西,正好王小波的作品出现了。

  B:对王小波的关注还是停留在读者那里,主流的文学评论家对他的作品并没有太多声音。

  L:评论家们可能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来评价他的作品,因为他的小说自成一派,他们集体的沉默我也觉得好奇。好多人都像活在中世纪

  B:你在上海演讲完之后,有听众写博客,说很惊讶,你看上去很普通,为什么言论那么前卫?

  L:公众对我好像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他们大部分人都不认识我,只是通过我的文字来揣测。木子美事件刚出来的时候,我写了一些文章,说她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就有人说,我就是木子美。我只是呼吁人们在性倾向上有自由选择和不被惩罚的权利,但并不是提倡这种做法。

  B:你在演讲里多次提到福柯。

  L:我很喜欢他,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学领域的人对我影响很大,比如金西博士,1948年出版《人类男性性行为》,1953年出版《人类女性性行为》,美国风气为之大开,最早在美国看到金西博士的报告时,心里就有隐隐的冲动,可以说我是受了他的感召,才开始了性学研究。性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中国正好处在大变革的时期,比如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婚前性行为增加了十几个百分点,而在以前往往几十年都没什么变化,这是性学研究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B: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我们能够听到的依然只有你的声音?

  L:性研究还是很边缘化的,许多被研究者都是很边缘化的人群,不被主流所容忍。其实早在1989年,我开始研究同性恋,出了第一本书——《关于同性恋的报告》,几年后在香港和内地出版,但是当时也没什么声音,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家反对这么激烈。其实大家只是因为不了解,因为误解。不管是换偶,还是同性恋,很多人都觉得匪夷所思,应该说他们是性倾向上的少数族群,很多人只是不尊重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好多人都像活在中世纪。

  B:现实生活中你属于少数族群吗?

  L:不太属于,应该说,我只是一个很平庸的异性恋者,但我也不属于特别保守的人,比如我相信爱情,这就是非常前卫的一件事情。我喜欢一对一的关系,不喜欢多性伴,但我不会听从传统的约束。

  B:那你怎么认识那些少数族群的人呢?

  L:最早调查同性恋,我是在报纸上登广告,做单身研究,其中有个男性,他告诉我单身的原因是因为同性恋。他后来又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就像滚雪球一样,认识的同性恋者越来越多。我和他们像朋友一样,当初出版了一部《虐恋亚文化》,据说许多人都来买,有些人就很冲动地找到我。他们经常会进行定期的活动,有时也会受到其他人的骚扰。

  B:你说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性革命,为什么?

  L:其实很多统计数据都有显示呀,同性恋酒吧在很多大城市出现,婚前性行为比例从15%飙升至60-70%,婚姻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性活动大量增加。最近我在大中城市作了一项关于同性恋的调查,发现中国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大为改观,比如91%的人认为同性恋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而美国只有80%多。性的多元化,性与生育的分离,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有4对中年知识分子定期换偶,败露后,为首的被枪毙,严重的无期徒刑,还有的15年徒刑。我有高法的案例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个女孩子因为有多个性伴侣,被刑事处罚,而木子美面临的情况就好多了,我记得当时还就此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说从个人权利的角度来看,这是社会的进步。

  B:你多次提到木子美,你们私下有接触吗?

  L:没有接触,只是知道这个案例。看过她的《遗情书》,没看出特殊,觉得就是有正常欲望的一个女人。

  B:是不是以后就会比较沉默?

  L:以后肯定会比较沉默。__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