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对话,还是自言自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8:00 新民周刊

  BY 汪 伟

  谢阁兰生于1878年,死于1919年,只活了41岁。死前10年,这个法国海军军医才随舰队第一次进入中国 ,死后他被看作中国文化重要的仰慕者和介绍者。他用法语写了几本游记、考古著作和以中国宫廷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大多到 身后才出版;多年以后,小说中的异国情调得到了博尔赫斯的称许:或许是氤氲着异国情调的奇思异想让博翁感到了熟悉的气 味。又过了几十年,他在中国拍摄的若干照片也发表了。拍摄于谢阁兰1910年代贯穿中国东西部的旅行中的照片,引起了 世人注意,另一个法国人蒂尔利·吉拉尔从2003年开始追寻谢阁兰旅行的足迹,他拍摄的组照以“真实国度之旅”为名, 于4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我希望看到谢阁兰与吉拉尔一场对话。但凡“重走老路”的拍摄,不同时代的摄影师看到的景象,总是同异互见,何 况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20世纪和经历了天翻地覆的中国。法国人的旅行从河南出发,经陕西翻越秦岭抵达四川,随后游历了 云南和西藏,80年来,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中国,固然值得期待,但与山川风貌和人物地理变迁相较,更值得一看的是,摄 影师的拍摄方式和影像风格如何形成抗衡、补充、互文和颠覆的关联。

  可惜上海的展览无从看出这样的关联。展览让人失望之处在于,仅仅展出了不到10张谢阁兰的照片,蒂尔利·吉拉 尔的照片则挂满了数个展厅。毫无疑问,谢阁兰只是蒂尔利·吉拉尔的药引。我无意贬低吉拉尔的照片,然而,不是他,是谢 阁兰拍摄的几张小小的照片让我久久驻足难去。时间是摄影最大的敌人,也是最精明的主顾:没有谢阁兰,吉拉尔回避了起码 的也是现成的考验。

  重走老路的历史效果打了折扣,因为不同时代的情景没有得到并置。并置,用中国的老话说,这种情形叫做物是人非 :将物是人非的世界直观呈现出来,是影像的传统之一。“出河南灵宝县函谷关到达黄河”,吉拉尔在谢阁兰昔年拍照的同一 位置拍下一张照片,证明山川依旧。吉拉尔和谢阁兰的作品的并置使这种偶尔的比照如此直观浅白,是饶有趣味的,由于谢阁 兰作品的缺席,试图从展览中观看更多物是人非的世界(或者说中国)景象的期待,落了空。

  吉拉尔的组照不乏精彩之作。但正因为是组照,观者要探求一组照片之间的逻辑何在。没有谢阁兰1910年代的旅 行,吉拉尔的旅行或许可以成立,但没有谢阁兰所拍摄数千张20×36厘米的玻璃底版作为参照,吉拉尔的展览的唯一价值 在于少数作为单幅即可成立的图片。这不过是灵感稍纵即逝的闪现,他与历史对话的意图不过是自言自语。试图与谢阁兰对话 的图片因为谢阁兰的不存在而尴尬不已;“真实国度之旅”变成了失去了语境的旅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