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南海宋代沉船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16:06 南京周末

  【周末报报道】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2007年3月15日—5月8日,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介绍,今年是西沙水下考古20周年。这次西沙水下考古的成功是一个里程碑,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这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

  55天的惊人收获,出水文物近万件

  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并共同组建了2007西沙考古工作队,队员共31人,分别来自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青岛市文物局、福建省博物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外交部、海南省外事办公室、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以及南海舰队对本次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工作指导。迄今已经投入经费四百万元。

  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主要是对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发掘,遵循考古工作规程和水下考古国际规范的原则,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探方4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发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了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完成后,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共采集水下文物近万件,并新发掘了玉琢礁等沉船遗址10处。

  此次发掘,55天内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器物种类较1998-1999年有新的发现,并不乏精品。

  八百多年前的那一天,狂风大作……

  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学术报告。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中国古代航海中谚语有云“上怕七洲、下怕昆仑”(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内中的“七洲”即指西沙一带海域。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礁盘内的东西边沿。遗址表面低潮时距水面约0.5米,高潮时水深1.4米,遗址表面散落遗物的分布呈东南、西北走向,范围约38米。

  海南省文管办副主任、西沙考古工作队副队长王亦平,是华光礁Ⅰ号两次考古发掘的参与者。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在狂风与巨浪的驱使下,漂至华光礁北边。这里水浅礁多,船搁浅慢慢沉入海底。距离现在大约有800多年了。”这是考古队员以现在掌握的情况向记者描述华光礁Ⅰ号沉船时的情景。

  据王亦平介绍,在华光礁礁盘东西边沿水深3米处,沉船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覆盖着许多的珊瑚,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大块珊瑚礁。船板下,上万件的瓷器等文物已沉睡了数百年。

  船体已经被破坏了一部分,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4米,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

  该船初步估计为南宋福建造商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但是,由于船体构件已经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考古队员仅采集了部分标本,留待研究实验。如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是我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十年前,这里曾响起爆炸声……

  5月9日晚,王亦平接受中新社记者的独家访谈,四个小时的访问中王回顾了1996年至今2007年十年,华光礁Ⅰ号两度发掘之间发生的故事,揭开了8日在海口举行的西沙水下考古新闻发布会上,为何出现了“抢救性”发掘一词之谜。

  王亦平透露说,当下西沙水下文物爆盗成风,尽管文物、边防、渔政、西沙工委、海军依法都有监管水下文物的职责,但事实上由于西沙海域辽阔,大多岛屿没有常住居民可委托,国家对水下文物保护产业投入不多,且国人的海洋国土意识及水下文物意识薄弱,故西沙水下文物保护与监控,事实上处在有法可依却无力执法的状态。

  王亦平回顾:1976年国家进行西沙文物普查,发现了甘泉岛和北礁两个唐宋时代岛礁和水下文物保护点;1996年再次普查了西沙十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的岛礁,其中就有华光礁Ⅰ号沉船。

  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该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国家博物馆新成立的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了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并出版了《西沙考古》学术报告。

  王亦平回顾,当时出水文物中,有珍贵的影晴盘、珠光青瓷、建窑盏、铜镜等品相较好的文物。

  然而,由于经费等问题,第一轮华光礁Ⅰ号发掘之后,各执法部门无力对水下的文物进行监管,引发了疯狂的盗掘潮。

  他描述说:1996年调查后,一度有近30艘大船停在华光礁Ⅰ号附近海域,以每艘船放下两艘小艇每艇3人计算,就是有180人左右,24小时日夜围着华光礁Ⅰ号转。

  这些盗掘者,背后还有文物贩子投资,从雇渔船、盗掘到销售形成了一条龙。据说,当时,捞自沉船附近有文物碎片的沙石,论筐卖,一筐两百元。

  盗掘者,通常从大船上放下机械小艇,小艇开到沉船附近,将尾部下沉,用螺旋桨冲起水波及沙石。这样的操作,往往对文物造成浅层破坏,使得文物资源不再完整。王亦平特别介绍说:今次考古水下拍摄时,发现华光礁Ⅰ号沉船船头船尾都有被炸过的痕迹,即是1997—1998那一轮爆盗潮期间留下的。

  据说,当时有一艘被雇佣的小艇,因大船提供的潜水氧气不足,将两箱炸药推进了水中……这也是本次考古中发现了大量文物碎片的原因。破坏现场令潜水员心痛到几乎流泪。

  那一轮华光礁Ⅰ号爆盗潮,最终以边防控制西沙各口岸,所有文物上岸全部没收,而有所收敛。

  1998年之后,海南省文管办印发国家《文物法》,到沿海各村镇及各港口散发,明确告之所有出水文物法律上均属国家所有,禁止买卖及携带出境;同时呼吁渔民加强海洋国土保护意识,发现水下文物及时上报。

  作为海南省仅有的主管文物保护的“两个半”官员之一,王亦平的梦想是:通过西沙工委的支持,在永兴岛建设海上文物保护工作站,采用电子等手段对海上文物进行实时监控。

  不过,他感叹说:估计实施这样的方案即要上千万啊。

  7米与3000米,文物保护任务艰巨

  据悉,国家《十一五规划海疆考古规划》中,有一份由海南省提交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其重头戏是南海。

  据王亦平介绍,此前包括中国、越南等国在该海域发掘的水下文物,多包含有中国出产的瓷器。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历史上即在该海域有航海及商贸活动;一方面也证明中国与远海周边各国始终有着友好的民间往来。

  有消息称,中国已启动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程序。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有关陆地文物遗址,已经有较为完整的普查及保护措施。

  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海底沉船则如一串海下的珍珠,将“海上丝绸之路”串了起来。

  王亦平曾数度巡游西沙,他告诉记者:以目前的普查能力,也只能搜索7米以上,沉没或搁浅在岛礁、环礁的古船。7米,相对于最深3000米的南海,几乎是一层皮毛了。

  据介绍,从1976年西沙水下文物普查至今,登记在册的大约有50个水下遗迹,其中不仅仅是沉船。

  据悉,2006年西沙甘泉岛和北礁,被国家批准为第六批海上“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即使是这两处国宝单位,因周围没有固定的渔民居住,完全处于自然状态,没有任何有效的保护及监控措施。

  王亦平感叹说:几乎每一次巡游都发现,一些遗迹有被破坏的痕迹,有些已经面目全非。如若不能引起国家对南海水下文物保护及监控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旦来进行“申遗”考察,恐怕难以交代。

  据悉,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民间按照星象的“更路簿”以及参照物的“水路簿”两种向导方法,大约有两条航线。民间称为“外沟”和“内沟”。

  所谓“内沟”,即沿着大陆线,经福建、广东、琼州海峡、北部湾,绕中南半岛而行。

  所谓“外沟”,是北宋之后开辟的远海航线,经北礁附近,过永乐群岛、宣德群岛,往菲律宾、马六甲,经泰国,远至东非。

  目前,南海登记在册的50处遗迹,多散落在“外沟”。

  其中,“国保”北礁位于东经110度,北纬16.7度,位于西沙北端,正对永乐群岛,是一处环礁,西边有礁门,适应避6—7级风。

  这片“海上丝绸之路”绕不过的水域,历史上被称为“死亡之海”,因为其露出水面的礁石不多,避风船常常就搁浅其中。而且,附近海域海沟深、海浪大,常年海况差。

  因此,仅仅北礁就有十几艘沉船遗迹,1998年被发现搁浅在海床上。如今,不少遗迹均有被盗痕迹。

  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朱寒松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二度启动的华光礁Ⅰ号考古发掘,目的不仅仅是发掘一艘古沉船,而是希望唤起国人的海洋国土意识,希望国家加强南海水下文物普查、保护、监控、发掘、展示,作为南海主权意识的重要一环。

  朱寒松还介绍说,本次西沙水下考古是由海南方面和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联合完成的,其中每天光是租用渔船的费用就超过2万元,整个工作期间的租船费用即超过百万。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也表示,该机构虽然已建立了20年,但至今仍没有一艘专业的水下考古作业船,这和中国拥有广大海洋国土的地位很不相称。两人都强烈建议,在国家的“十一五”规划中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早日实现广大海洋考古人的心愿。

  有识之士还呼吁,应尽早建立“南海博物馆”,而有着200万平方公里海域管辖权的海南,义不容辞。

  链接:最新的发现

  在华光礁沉船遗址发掘期间,工作人员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沉船遗址10处,其中有:1.华光礁华光礁Ⅱ号(明青花瓷),华光礁Ⅲ号(宋青白瓷),华光礁Ⅳ号遗址(宋青白瓷);2.玉琢礁玉琢礁Ⅰ号(宋青白瓷),玉琢礁Ⅱ号遗址(明青花瓷),玉琢礁Ⅲ号遗址(年代不详石碇、象牙);3.北礁北礁Ⅵ号沉船遗址(明代,大量钱币)北礁Ⅶ号沉船遗址(明代,出青花、龙泉瓷器,已被盗掘)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出石碇年代不详)北礁Ⅸ沉船遗址(曾出龙泉、青花瓷器,已被盗掘)

  摘自《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报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