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女童失踪媒体抓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13:23 外滩画报
女童失踪媒体抓狂
女童失踪媒体抓狂

  编译自《卫报》,作者Simon Jenkins

  英国媒体对4岁失踪女童玛德琳·麦坎的炒作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荒唐地步。这既无益于麦坎一家,也无益于正义的最终伸张。

  让我吃惊的是,BBC新闻部已将明星主播Huw Edwards派到葡萄牙南部,专程去处理这条基本上是单线索的消息,尽管它在当地至少已有两名出镜记者在做报道。麦坎一家的消息经常成为6点档新闻的头条,排在戈登·布朗竞选工党新主席消息的前面,即便来自出事地的报道缺乏任何新进展。

  媒体派出的报道大军和它们的贪婪胃口,使对此案的炒作沦为无米之炊,大量道听途说被拿来充数:对嫌犯的目击和追捕、儿童拐卖者、偷小孩的不孕妇女、海滩上的娈童癖、黑暗的地牢等等。

  受众的同情心被淹没、利用了,很多球星都参与签字请愿,歌星和议员纷纷戴起黄丝带,大臣们会见相关代表团。这起儿童失踪事件似乎成了今年的“使贫困成为历史”运动。

  如此的报道密度可能促使证人迅速站出来通风报信,但媒体的歇斯底里同样也可能诱使罪犯采取极端手段来掩盖自己的踪迹。冒这个险到底值不值?

  2003至2004年间,英国共发生了798起儿童诱拐事件,多数都迅速而悄悄地解决了,只有25起成为积案。自5月3日玛德琳失踪至5月中旬,又有450个年轻人在英国消失,他们没有一个得到麦坎一家受到的那种关注度。

  这起案件究竟有何特殊之处,能引得舰队街的精英和BBC的首席新闻主播倾巢出动呢?答案是“新闻大热点”并不是一种理性的概念,它无法通过对一系列要素的评分而自动出现在版面上。

  为了夺取头版位置,每个故事必须与同一天发生的数十起类似事件相竞争,必须关系到读者的日常生活,必须包含泪水、悬念和疑案。

  如今报纸的报道正在向小说看齐,因为他们知道读者爱看小说,就像电视观众爱看肥皂剧一样。多数人喜欢看有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叙事,结局最好带有一些道德警示。在这种压力下,报纸有时会编造故事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们编造的东西如此之少。

  麦坎的故事符合所有上述条件:一起令人心碎、结局未卜的悬案,可以牵动每个父母的心,任何一个读者也可以通过表达同情分担痛苦,说不定还能参与破案。

  我不时提醒自己:英国媒体关心的并非社会责任,而是只关心卖他们的故事,因此不会去自我克制。这种不受约束、不负责任的媒体有时会搞错主次,但我还是宁愿选择它,而不是受束缚但负责任的媒体。

  为耸人听闻的消息走火入魔的看来不光是美国媒体。这类消息尽管有新闻卖点,却未必具有全国层面的重要性。

  英国媒体正在上演他们版本的娜塔莉·哈洛维事件(2005年5月,这位阿拉巴马州少女在与同学赴南美阿鲁巴岛旅游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几周来一直在对玛德琳失踪案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很多相关网站、博客应运而生,连维基百科也收录了一个长长的词条。

  这类故事对美国新闻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从钱德拉·利维到哈洛维,几十年来他们已经历过太多太多类似“失踪白人女孩”的报道。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作者Paul McLeary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