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相隔30载母女感受不同滋味高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9日10:54 北京日报
昨天高考结束后,在八一中学门口,相隔三十年参加高考的母女俩放松地交流心得,庆祝顺利完成考试。 本报记者方非摄RJ195 图为张秀梅入学时在北京师范学院门前拍摄的老照片。 ■本报记者刘昊昨日下午17时许,结束高考的婷婷走出考场后,与母亲张秀梅拥抱在一起,“还是有一点点难度。”婷婷喃喃自语,“快拿纸巾给女儿擦擦汗。”已发动汽车的婷婷爸爸提醒着张秀梅。 30年前的冬天,高考制度恢复,张秀梅成为第一批考生。考试结束后,她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从菜市口大街的考点向位于白纸坊的家行进,“后来才知道全国有数百万人参加考试,录取比例是1:20。”张秀梅依旧清晰地记得自己高考时的场景。 “太不一样了。”目前已是北京市商务局教育中心副主任的张秀梅对比自己和女儿的高考,发出了如此感叹。30年前,曾经改变自己命运的高考,如今在女儿眼中,只不过是人生必须参加的一场考试,决定命运的色彩渐渐淡去。 母亲:“翻沙工”终圆大学梦在77级的大学同学中,孩子今年参加高考的只有张秀梅一个。高中时张秀梅就曾经憧憬过大学,但很快梦想就破灭了。插队回城后,她被分配到大北窑附近的北京手扶拖拉机厂,做起了“翻沙工”,整日往模子中填沙、打压,巨大的劳动强度折磨着张秀梅。“昔日穷浆种庄稼,今日鬼处翻黑沙,滴滴幻想已破灭……”工友的这首打油诗让她至今难忘。 “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已经是10月底了,车间主任根本就不同意我们报考,也不给复习时间,但我就是想考。”张秀梅告诉记者。父亲当时也不支持她参加高考,家里姐弟三人,在父亲看来,作为老大的张秀梅应该承担起补贴家用的责任,“幸好母亲支持我,而且细心的照顾我。”从大北窑的厂子到白纸坊的家,张秀梅每天往返需要坐4个小时的公交车,她从学校借来高中教材,每天就利用车上的时间复习功课。回到家,吃点饭,翻沙工的工作强度迫使她不得不先睡觉。夜里12点,她起床再继续看书,每天只睡4个小时,只为她心中的大学梦想。 那年的高考在冬天,张秀梅独自一人来到考场,“只记得黑压压的一片人,但心里却有点兴奋。”最终,张秀梅虽然没有考上第一志愿北京广播学院采编专业,但被后来扩招录取进北京师范学院,也就是今天的首都师范大学,成为胡同中少有的大学生。至此,父亲对她参加高考的不满也渐渐被荣耀所替代。 女儿:更幸福地感受高考 与自己当年赶考的种种曲折相比,张秀梅觉得女儿婷婷的应考环境太幸福了。婷婷从小学起就一直在名校就读,不用为复习时间而苦恼,甚至还有时间在复习之余听听歌星的歌,看看自己喜欢的动漫书。她也没有当时母亲参加高考时面对的种种阻碍——父母尽全力为她的应考创造宽松的环境,支持她选择自己的高考志愿,甚至不去过多过问复习情况,只是简单地提醒女儿不要过度紧张;婷婷也不用独自去考场,不用挤公共汽车。考试前一天,父母就共同陪她去考场“踩点儿”,高考这两天,张秀梅都是早上5点钟就起床为女儿准备早饭,父母一起开车送女儿到离家只有20分钟车程的考点应考,为了让婷婷吃好饭休息好,张秀梅夫妇还特意在饭店为女儿预订了午饭…… “当年,高考对于我们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但考上与否似乎并不影响我们的就业;对我们的孩子则不同,虽然高考决定命运的色彩已经不浓,但如今的高考已经是孩子能否立足社会的门槛了。”张秀梅如此看待30年前后母女共同面对的高考,“虽然大学没我们那时难考,而且他们又如此幸福,但孩子的压力却真的大了。”张秀梅说起女儿,一脸的慈爱,而婷婷呢,却很难耐心地听母亲给她讲述当初自己的高考故事。 “我们那时的校园生活用幸福、用功刻苦形容,图书馆里到处是人。而今天呢?”张秀梅这样看待30年光阴改变的大学。“总算结束了,还算顺利,不敢多问孩子,盼她考上个理想的本科吧。”在母亲眼里,女儿势必将比她更幸福的感受高考;而对于婷婷,也许根本无法理解高考曾经带给她母亲什么,又将会带给她些什么……RJ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