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姐弟同中名校方圆30里乡亲来取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08:19 南京晨报
在秦斌家的照片簿里,有一张照片被放在最里边,每次搬家她都要先确认带上它才行。这张照片上年轻的秦斌留着长辫子,旁边是年轻得甚至有点青涩的弟弟,照片上“送子女入学78.10”的字样依旧清晰。这一年,他们姐弟俩同时考上了名牌大学,而记录当年这一刻的老照片显得尤为珍贵。 做过钳工,当过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大学梦 秦斌的老家在徐州市铜山县棠张公社马兰村,父亲上过4年学,母亲在大户人家的家塾里旁听过3年。母亲常讲她上学的故事:外祖父是长工,母亲看到大户人家的孩子上学也闹着要上,教书的先生喜欢她,就给她抄了本书让她跟着听课,“我比他们学得好!”母亲很自豪。后来,教书先生走了,村里的教会办起了学堂,母亲闹着要去,外祖母便答应了,不料,作为“无产阶级”的外祖父却很封建:“男女混杂!”到学堂把10岁的母亲揪了出来,母亲上学的梦就碎了,这成了她永远的遗憾。 由于母亲的影响,在秦家,尊重老师是家风,孩子上学是大事,母亲知道只有上学才能够改变孩子的命运。秦氏姐弟俩上学时就很“出名”,因为他们俩都是学校的尖子生。 “我的母亲虽然是农村妇女,但是她一直跟我们说,一定要好好读书,上大学,有知识做什么都好。”秦斌回忆说,上大学成了她年轻时代最大的梦想,但一直到1975年高中毕业,考大学还遥遥无期。几经周折,她到了酒泉当了临时钳工,在城里工作比登天还难,无奈,又回到老家,在村上的小学当起了老师。 1977年高考,数学卷子只做了一面 1977年,秦斌听到高考要恢复了,她当时就激动得跳了起来,跑到校长那儿就去请辞。校长也是尊重知识的人,他不仅毫无阻拦,还承诺“考上就去上大学,考不上再回来当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什么时候欢迎。” 以前的老师来了,以前的校长来了,都是一个目的,“你学习好,赶紧去报名!”然而,在初试考数学的现场,年仅20岁的秦斌被吓“傻”了。 “上午考数学,规定两个半小时。我拿到卷子后很快就做‘完’了,然后还反复检查了很多遍,才用了40分钟。我当时很奇怪,怎么这么点题目,题目太简单了。”当秦斌示意老师要交卷时,老师问了一下,“反面的做了没有?”“反面?”翻开卷子,后面赫然黑压压的全是题目,她竟然没看到!“这下完了,这下完了……”秦斌整个人傻掉了,以前上学卷子都只有一面,从来没想过反面还有题目的,“当时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不会,只知道哭。”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时间还很足,1小时50分钟做完剩下的题目绰绰有余,然而这一惊,再也没让她回过神来,秦斌用“鬼迷心窍”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刻骨的遗憾促使她暗下决心,第二年一定要考上。 考前失眠,一到考场全身汗湿 1978年的高考,对秦斌来说是“孤注一掷”,辞掉了学校的工作,晚上住到同学父亲的办公室,她拼命地学习。 这一年他上高二的弟弟也同时在备战高考,而父母却因为政治上的牵扯,在最关键的时刻无暇顾及他们。 由于复习的状态很好,秦斌非常自信自己能考上,她相信自己终能圆了大学梦。但是高考前一周她开始严重失眠。终于到了高考的日子,一到考场她就虚脱了,汗水直冒,头发上甚至都滴出水来,身上的衣服也全湿透了。考完后,她回到家躺下就睡,除了吃饭,整整睡了一个星期。 秦斌还是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被华东石油学院(现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录取。 与秦斌同时参加高考,年仅17岁的弟弟在那年更“风光”,他考了全省文科前二十名,是当地的状元,并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录取。 “马兰村的老秦家一年考上了两个大学生!”这一消息在当地很快地被传播,可谓是轰动一时。老师来了,同事来了,邻居来了,四乡八村的乡亲们也慕名而来。他们都想来取经。回忆起这段“辉煌”,秦斌笑着说,“当时真的很风光,持续了一个多月,我们家天天都有人,远的30里地以外的都来了。”当时来秦家请教的多的时候二三十人,少的时候也有几人,而父母又是端糖果又是递香烟,还留那些远途的乡亲在家里吃饭。 为了纪念这一刻,1978年10月3日,大学开学前,父母和两个孩子特意赶到了城里照相馆照相留念。 作者:刘海琴/来源: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