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音乐,要从欣赏音乐开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4日07:27 扬子晚报
布菲 徐军: 学音乐,要从欣赏音乐开始 “听音乐会本身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文化活动,事实证明有些人还没有作好心理准备”。对这次事件,南艺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徐军这样总结。 今年上半年还在欧洲研修音乐,徐军听了许多高规格的音乐会。他对西方听音乐会严格的礼仪记忆犹新,不仅要西装革履,而且不能带任何东西,在音乐厅设有专门存放随身物品的衣帽间。在国外,这种音乐的消费对象是成人,孩子是不允许带入内的。而在周末,则专门有音乐大师为孩子演奏的专场演出。 可是,在国内,徐军说,听音乐会有时与享受无关,会变成一件“恐怖”的事情。现场非常嘈杂,来听音乐的小孩子吵吵闹闹,装饮料的塑料袋发出的杂音,让聆听音乐的耳朵非常难受。这种不仅损坏自己形象,也妨碍他人的行为,每每让国内外的音乐家头痛不已。徐军说,当年纽约爱乐交响乐团的首次访华演出时,人民大会堂场馆很大,迟到的人络绎不绝,“音乐会开始后暂停入场”的规矩根本行不通,观众席上乱哄哄的景象十分惊人。去年钢琴大师陈洪宽在南京开音乐会时,无奈地在音乐会中场时向观众发出恳求,呼吁大家静听音乐。今年4月,享誉国际的华人钢琴家傅聪在南宁举办钢琴独奏会,当晚也发生了迟到观众蜂拥入场并来回走动的事情。 “这些小节折射出大问题,家长担负着重大责任。在高雅演出的场所,家长不应该对奔跑的孩子熟视无睹。学音乐,要从学会欣赏音乐开始。”徐军表示,“我们不要求观众不要随便鼓掌,这么高的要求一时很难达到,就从进音乐厅不带杂物,手机开震动等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吧。” 本报记者 张楠 摄影 尤晓源 本版策划 鞠健夫 以钢琴接轨西洋 曾经陪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去听钢琴音乐会,路上我笑话这位小朋友:可不要睡觉哦。我这句话其实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因为本人听这类高雅音乐会的时候,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种游离状态,恍恍然仿佛做梦般似醒非醒。没想到妈妈笑说:不怕他睡觉,能在肖邦的音乐里睡着,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呢!这种论调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想想确实是金玉良言,在音乐里睡着了,至少说明音乐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肖邦、老柴、贝多芬,只要我们愿意,自然能玩得起来。学音乐的人每年都在增长,可惜我们只接轨了旋律、节奏或者音符,但中国音乐会的现场却一直做不到跟国外接轨,这难免令人“痛心疾首”。我的建议是:接轨任重道远,不如大家先学学那位妈妈,让孩子先学会在音乐里睡觉吧。马 彧 言传身教的力量 去年去德国,我们的翻译兴冲冲去看郎朗的音乐会——一场当地政府要员出席的高规格音乐会。回来后她却沮丧无比地告诉我们:音乐很美,但现场很糟,让她的情绪变得很坏。因为有不少中国的富商夫人也在座,她们在音乐会上忙坏了:不时拿出摄像机或者照相机猛拍一阵,机器发出的声音和不停闪烁的灯光,引来了其他人的侧目而视。而这些富商夫人却视若无睹,旁若无人地继续拍照。坏了兴致的相信绝不仅仅是我们的翻译,她说:当时我脸上那个臊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我们的孩子,看多了父母在各种高雅场合的不文雅举止,沉浸在中国“市井”文化的气场中,他们自然而然把音乐会变成了一个吵闹喧哗的玩耍地,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不文明,只是因为,大氛围如此。冯秋红 不要为我们哭 我们是个没有“欣赏音乐”传统的国度,祖辈们传下来的习惯就是聚在一起热闹地看“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但是,时代变了,戏曲被很多中国人觉得“过时了”、“老土了”,而来自西方的“音乐会”才是我们心中的“文明”与“高雅”。因此,我们愿意像西方人那样成群地挤进音乐厅,已经是个巨大进步。外国音乐家来中国中小城市开音乐会,应该对着前来“捧场”的观众(不是听众)感激涕零,千万不要再指望能够找到真正的“知音”了,那是很幼稚的想法。 中国大多数地方现在是根本不存在“欣赏音乐会”这种气场的,在家长们看来,那是绝好的琴童“教育会”。在音乐厅里说话、喧哗、打架这种丢脸的事情,在中国各地是风起云涌、屡教不改。周作人说,“一切专家都是从附庸风雅开始的”,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学会尊重艺术家,尊重音乐之前,不要为我们哭,亲爱的老外。你们要用中国地道的哲学观——阿Q精神来宽慰自己。 张 漪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