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两70年前抗战老兵昨南京相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5日08:17 南京晨报
7月7日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纪念日。昨天上午,李鸿斌、潘同喜两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以他们在29军时浴血战斗的经历,再现了70年前那场闪现民族复兴光芒的战争。据介绍,目前被发现并获得学术界公认的29军老兵,在世的仅有7位。而潘同喜老人是南京新近发现的原29军老兵。 “学生兵”讲述赴死经历 老人昨日北上将重访卢沟桥 李鸿斌,南京现被公认的唯一一位健在的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昨日,这位87岁的老人讲述了他当年作为“学生兵”浴血奋战卢沟桥的真实经历。 16岁成为“学生兵” 1936年12月,16岁的李鸿斌参加了29军军事训练团。所谓“学兵团”多是刚刚招进的一些知识青年,以平津地区的大学生、中学生为主。因为知识分子难得,29军军长宋哲元将他们组团,是想将他们培养成29军未来的干部。 “学兵团里的主要科目有步兵操练、射击、阵中勤务令等”,李鸿斌介绍,“那时吃饭、出操、睡觉都要唱歌,学员们一个个爱国热情高涨,每天都想着杀敌报国。”李老表示,吃饭歌印象较为深刻,但因已隔许久,也只记得第一句了:“这些饮食人民供给”。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半年多,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1700多个学生兵被派往作战前线,李鸿斌也开始了生平的第一次战斗。 17岁沙场赴死 “一支汉阳造,一把大刀,4枚手榴弹。”李鸿斌回忆起当时的战斗情形说,当时他们团部驻扎在北平的南苑,7月27日前,日军方面的飞机和炮兵开始对29军驻扎的南苑和西苑进行轮番轰炸,中国军队死伤惨重。他们进入南苑阵地的时间是1937年7月27日黄昏。南苑阵地在北京正南面,当时北京东、北、西三方已被日军控制。 提起那时的场面,老人激动起来,回忆说,当时日军是陆军和空军联合进攻,“28日清晨6点左右,日军先出动飞机对南苑阵地轮番轰炸,随后飞机在天空扫射”。虽然在战壕里,可守卫军对从空中飞来的炮弹毫无防备,伤亡惨重。随后出现的是日军的地面进攻。老人颤抖着手比画着告诉记者,日军前面是坦克,后面跟着大炮和步兵,一次又一次冲击南苑阵地,满眼看去全都是日军。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日军疯狂地向阵地发起攻击,29军伤亡惨重,学生兵有七八百人阵亡。南苑失守后,29军当晚撤回北京。 在南京住了58年 李鸿斌的长子李殿文告诉记者,学兵团撤回北京后,受到了北京城内百姓和学生的夹道欢迎。而29军也因为“七七抗战”声名大震,大学生们纷纷要求参军。 后来,学生兵撤出北京城来到河北,整编成立33集团军。一年后,部队退守到湖北荆州,李鸿斌被编在59军,参加了湖北抗战、台儿庄战役等。此后,李鸿斌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成为国民党西北军中的一名基层军官。淮海战役时,随部队起义,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1949年,李鸿斌随部队到达南京,此后一直定居南京。 昨日,李鸿斌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他将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另外6位29军老兵一起,重新踏上卢沟桥。“去走一走,了一个心愿!” 11次持刀血战日军 南京新发现一位29军老兵 “除了学术界公认的李鸿斌老人外,南京还有一位29军的老兵!”南京民间抗战史料纪念馆馆长吴宪斌告诉记者,日前,89岁的潘同喜老人给他们打来电话,称自己也是当初的29军士兵,并且参加了1937年的卢沟桥抗战。目前,潘同喜老人的原29军士兵的身份已基本被认定。 习武4年19岁参军 潘同喜老人1918年生于河南南洛县,19岁参加了29军。老人告诉记者,因习武4年的他有较好的武术基础,在进入29军时,被编入29军37师冯治安部。当时29军中的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董振堂、冯治安、刘汝明等高级将领,都是武术好手,因此29军的士兵入伍条件要求也相对较高,大部分士兵都身手矫健。 卢沟桥事变时,潘同喜所在的队伍就驻扎在北京西苑附近,当时他们的武器配置是大刀加枪,大刀的重量在四五斤,枪是“汉阳造”,弹匣里最多只能装5发子弹。他们的枪和日军比起来要逊色不少,尽管如此,也不能保证人手一把枪。 11次持刀血战日军 老人回忆,当时日本兵最害怕的就是29军的大刀。他们拦腰一砍能将日本兵的步枪砍断。 卢沟桥事变后,潘同喜所在的部队在西苑经过了短暂的战斗,便奉命撤退到了丰台。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战斗是在山东的五里庄,他所在的连队“晚上去摸日本鬼子”。当时,他们和日军展开了惨烈的战斗。“一个连160个人,只有20多个人回来。” “我和日本鬼子打了11次。”潘同喜老人说,他用大刀砍死了3名日本兵。在山西的一场战斗中,他的右手被子弹击中,右前臂骨头都被打断了。老人撩起衬衫袖口,右前臂上赫然有一个明显的伤疤。受伤之后,老人回到后方养伤。1945年日本投降的时候,老人来到了南京,此后就一直住在南京没有离开过。 作者:朱福林/来源: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