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长缨在手缚灾魔——400多起地灾考验湖北应对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07:33 荆楚网-湖北日报

  记者陈岩 通讯员韩亚卿

  来自省国土资源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入汛以来,受强降雨影响,我省共发生较大规模地质灾害400多起,大大超过了往年同期水平,直接经济损失约6000万元。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田大佑表示,今年灾情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与往年相比,地灾数量多,灾情重,持续时间长;二是地灾发生地点相对集中,主要在恩施州、宜昌市,约占全省已发生地灾总数的80%;三是群发性,频率高。比如6月22日这一天,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在几小时之内,就发生规模较大的滑坡118处,公路边坡失稳(滑坡、泥石流、塌方等)680处,这是历史罕见的频率。

  地灾预警:成本小于灾后补救

  清江库区水布垭段全长19.6公里,库岸分布着渔洞湾、老林坡等19处地质灾害点。站在距水布垭大坝不到1000米的渔洞湾滑坡体上俯看,山体裂缝绵延数百米,裂缝仿佛是用刀切出来的。6月29日,巴东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邓玉平告诉记者,该滑坡体涉及15户44口人,目前已紧急转移避让。

  今年5月以来,巴东县12个乡镇频遭大风、暴雨袭击,发生28起较大规模的地质滑坡。6月15日17时许,位于清江水布垭库区的巴东县清太平镇大堰塘发生了500万立方米山体滑坡,滑坡体上屋舍林木顷刻间荡然无存,而滑坡体上的居民安然无恙。原来在险情发生之前,巴东县已成功地展开了一场54户219人的生死大转移。

  但没想到,滑坡造成涌浪还是将岸上劳作的8人卷入河中。“如果有专业人员事先作出滑坡涌浪的安全预案,我们的防控工作将更加完善。”巴东县委书记龙世洪说:“目前的预警机制,主要依赖群众的监测和上报,监测手段是目击,科学性和准确性都有限。”

  像这样依赖群众监测的转移避让,在我省还有多处。6月22日,五峰县西部普降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清晨5点多钟,五峰镇麦庄村一组农民向家兵被瓢泼大雨的响声扰得睡不着觉,起身到距他家100米左右的滑坡体后缘查看,发现地表裂开了几十米长的大口子。他赶紧向村支书向家旺报告,将信息及时传到五峰镇政府。清晨7时许,滑坡体上的3户人家10几口人刚撤离,滑坡便发生了,泥石流将向家兵等3户人家的房屋瞬间冲垮。据宜昌市国土资源局透露,今年该市成功监测预报地灾34处,避免451人、661万元财产遭受损失。

  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教授级高工徐池明说,尽管地灾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但地灾是可监测、可预防的,尤其是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灾,只要事先做好评估与防范预警,完全可以避免或有效掌控。

  八成险情:发生在监测盲点

  地灾预警系统,核心是“群测群防”。据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田大佑介绍,目前我省共有省、市、县三级重点地灾监测点600多处,共中省级27处,群众观测员2000多人,全天候监控,一个比较完整的监测网络已经形成。

  然而,今年已发生的较大规模的400多起地灾,80%以上是发生在监测网点之外。就好比我们重兵把守的地灾隐患点,没有“敌情”,没把守的地方倒是“敌情”不断。田大佑解释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以前地灾调查的精度差,很多地灾隐患点未发现,所确定的地灾防治方案其指导性就不够强。

  由于降雨较多,恩施市今年地灾发生频繁,恩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军说,上半年已发生地灾70余起,但都不在省(1处)、市(2处)、县(15处)三级重点地灾监测点范围内。于是,该局只好重新调查,摸清家底,加强巡查。他们发现在水布垭库区恩施段全长67公里库岸,有地质灾害点59处,受威胁农户670户2759人。同时制定《清江水布垭库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对每个灾害点都落实监测人、负责人,并在当地媒体上公示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防灾责任。

  田大佑说,国土资源部已经意识到地灾调查精度不够这一问题。今年国土部已下拨100万元,在恩施做试点,进行地灾重新调查与评估。省国土厅上月也临时调拨80万元资金,用于清江库区五县(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七月八月:防灾形势依然严峻

  国务院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烈荣说:“按照我们对库区地质灾害的经验,蓄水期地质灾害发生几率为40%,而此后放水期间几率为60%,因此,未来仍有可能出现重大险情。”

  我省地质环境监测方面专家也警告说,7、8月是我省地质灾害高发期,防灾形势严峻。进入7月,我省局部又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将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灾。根据多年统计规律,7、8月是一年中地质灾害高发月份。

  省地质环境总站提醒,强降水过程还在继续,我省地灾随时可能发生。由于地灾监测时间长,易产生疲劳,因此切不可麻痹大意,放松警惕。

  下一步,省国土厅将在全面落实群测群防措施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业队伍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逐步建立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