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要反思不要摧残--“三百员工上街乞讨”引出的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7:30 荆楚网-楚天金报

  主持人:宝华

  嘉宾简介: 朱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副科长;

  雪冬,武汉“职业纵横”QQ群(群号:12764281)群主

  “空杯心态”的肤浅尝试

  宝华:一条《公司组织三百员工上街乞讨》(本报7月15日曾做报道)的新闻,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有心的人士不难发现,这类事件,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对此,曾有相关组织者表示,此举,主要是“扒掉他们的自尊心”、“磨厚他们的脸皮”,然后他们才能成为优秀的营销人员。让人觉得诧异的是,这种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变态”的方式,真的能起到锻炼销售能力的功效么?

  朱恺:追溯起来,该培训方式,应该是源自于MBA班的经理人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建立“空杯心态”的肤浅尝试。

  提到“空杯心态”,很多人并不陌生,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和清空,进而带着谦卑的心态重新接受新的内容。就像大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一样,因为其地势最低,所以才能以宽容收纳一切。

  宝华:说到这里,我想起自己上大学做兼职销售时,胆子太小,总是不敢开口说话,一个堂堂大学生,街边叫卖,怎么好意思?当时负责培训的经理,让我们所有人站在大街边,站到桌子上,用最大的声音向过往的路人介绍自己,我一见这架势,逃了。

  雪冬:人来到这个世上时,原本就是一无所有的,但当我们由一个个体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后,开始有了自己的身份意识,放不下姿态,徒生出相当多的心理障碍。

  朱恺:我们经常说,人要有归零心态,学会关上身后那扇门,适当的时候有必要否定自己,忘掉过往,关注当下,从零开始。

  雪冬:培训要突破底线,从公司管理需要出发,对员工的管理方法,似乎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都是可行可取的。但所谓底线,除了法律,还有诚信,这种近乎骗术的培训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不说,光是靠欺骗博取同情、赚取收获本身而言,都是极其滑稽可笑的。

  要反思,而不要摧残

  宝华:针对让员工上街乞讨的事件,有相关网站和媒体也适时做了调查。其中,有九成人士表示反对,很多人纷纷表示换作自己,一定不会参与到这种培训中来。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乞丐和普通人的人格虽然是平等的,但这种另类的乞讨行为,实在有些玩过了。

  朱恺:在我看来,眼下很多职场中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确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缺乏相关素质和能力的锻炼和考验,但我个人其实也是非常反感这种上街乞讨的方式的。对产生问题的人,我们应该让他们反思,而不是对他们摧残。

  雪冬:宝华也看到了,我们“职业纵横”群里,大部分都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培训工作的,他们一致认为,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和让你上街裸奔是没什么实质区别的,它强烈摧残着一个人的自尊心,活生生在光天化日下撕下了一个人自尊的外衣。

  朱恺:这种方式,姑且还称得上是一种职业体验和生存体验,可以是为了换位体验人生,但我觉得,将这些在糖水里泡大的,挫折经历缺失的销售人员们,带到贫困山区去体验艰辛的生活,意义会更大,感受会更深。

  宝华:是呀,湖南卫视前段时间热播的节目《变形计》中,将一个好逸恶劳的网瘾富家子和一个贫困山区孩子互换体验,7天之后,富家子的巨大转变,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看这段节目的人,都会获益良多。

  雪冬:我们在通过某种方式,提高了一个人的自信心、耐挫性,却在极大程度上摧毁一个人的自尊和价值观念后,这种培训即便是收到了成效,也难以说是成功的。因为你最后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与人交往时死皮赖脸的,做起工作来不择手段的“人才”,而且根本不见得会产生什么实质效果,实在是一种违背员工心理素质和大众道德伦理的“作秀”闹剧。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