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看建湖如何破解农村“留守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09:20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 留守儿童教育难、留守老人赡养难、留守妇女就业创业难,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面临的一道现实难题。据不完全统计,建湖农村现有留守儿童7107人,留守老人 9000多人,留守妇女15000多人。然而虽有如此庞大的留守大军,记者在建湖调查发现,这里的“留守难题”却一一得到破解。

  幼有所教,留守儿童更快乐

  7月2日,暑假第二天。建湖县草堰口镇47名留守儿童,兴致勃勃地来到镇政府大院里,参加由镇关工委组织的第二届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我们镇外出打工的较多。为帮助广大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充实、愉快的暑假,我们已连续两年利用暑假开办留守儿童夏令营,为他们讲唐诗、玩电脑、做游戏等,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在镇政府大院里,镇党委书记刘兆云向记者介绍说。

  在夏令营中,孩子们像放飞的小鸟一样快乐。他们先后参观了森达集团、九龙口风景区、华中鲁艺烈士纪念碑等,还领到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品,并在县人民医院进行了免费体检。

  建湖县今年专门成立了以县委组织部牵头,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相互配合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施“牵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工程。他们通过建立县、镇级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和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站,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暑期留守儿童夏令营,将关怀真真切切地送到留守儿童身边。该县妇联、共青团等还同时推出“春蕾计划”、“社会妈妈助春蕾”行动和孤儿援助项目。

  老有所养,留守老人更安逸

  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这里没有缭绕的香火,却挂满了字画、书信,摆放着乒乓球桌、电视机、影碟机、桌椅等等。十几位老人或凝神对弈,或对着电视哼唱淮剧,或相互谈论交流养生之道。而七八个中青年志愿者,不时地为他们递上一杯茶水,其乐融融。

  “我们谢家祠堂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新四军苏中印刷所,铅印《前进报》和《人民报》,油印作战地图等;现在它又成了我们村里的‘老人俱乐部’。”原村支书谢红光自豪地介绍。

  “我今年76岁,大儿子在苏州,二儿子在厦门,他们定期为我们老两口寄这寄那,我一不愁吃二不愁穿。”见记者来访,正在一旁观棋的俞进春老人凑上来说,“平时,我们来这里下下棋,聊聊天,特别是每天都有一批志愿者陪着,我们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无聊。”

  这几年,建湖县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彻底卸下了农村老人身上的农事重担,同时,以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为依托,发展完善了“福星工程”。县财政、民政、老龄委等部门和单位还努力搭建平台,对农村“留守老人”实行差异性情感补偿,发动广大志愿者对“留守老人”进行非情感性慰藉,让他们安度晚年。据了解,目前建湖县已建成“留守老人”活动中心164个,发动组建各类志愿者小分队600多支,较好地破解了广大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生活、情感难题。

  妇有所为,留守妇女更充实

  “我儿子在外当兵,平常老公都在外打工,除了大忙,我一人在家整天没事可做。现在好,森达集团把车间设到了我们家门口。”在建湖县蒋营镇合荡村,今年45岁的卞巧关一推开早饭碗,就来到了村小学的教室里(村小合并后闲置),开始做起皮鞋制帮的加工活。和卞巧关一样,早早来这里上班的同村妇女共有60多人。

  去年以来,森达集团对附近镇村的农村妇女进行岗前培训,把技术含量不高的制帮等前道工序设到各镇村居,让大龄妇女不出家门就能“上班”,当地近万名大龄农村妇女有了固定的收入。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建湖县尝试实施了“巾帼乐业”工程,鼓励留守妇女创业就业。该县经贸委、农工办等部门牵头,推动皮鞋等优势产业向农村辐射延伸,鼓励皮鞋、节能灯具等企业把技术性不强的工序向农村扩展,今年以来,该县先后举办各种培训讲座100余次,培训妇女6000余人次,使她们都迅速掌握了一两项实用技术。本报记者 耿 联 本报通讯员 张中芝 杨锡浪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